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郑成功:英雄荣光与家国情怀
第57版:历史 2024-09-02

郑成功:英雄荣光与家国情怀

姜浩峰

福建泉州,以郑成功公园为背景,眺望日出景观

下图:8月24日,游客参观台南延平郡王祠。

上图:2022年10月14日,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开辟荆榛 复我宝岛”纪念郑成功收复中国台湾360周年主题文化展在福州举行。

回看那个正逐步落后于世界的时代,敢战、能战,并最终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纪念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也是在争取国家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笔|姜浩峰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都非常知名、受到敬仰的历史人物。他对收复、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8月27日郑成功诞生400周年到来之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邓孔昭如此感慨道,“无论海峡两岸关系如何发展,郑成功在百姓中始终有着崇高地位!”

邓孔昭所言不虚。早在今年4月,纪念郑成功诞生400周年座谈会就在台北市举行。当时,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家林曾表示,郑成功英勇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鲜明教材。

8月24日清晨,在台湾台南老城区的延平郡王祠,台湾各界百余人聚集于此,一同纪念郑成功诞生400周年。在这一“福州式”庙宇里,9时30分,礼炮与钟鼓齐鸣,祭典正式开始。新华社报道称,“在主祭官、台湾退役将领季麟连带领下,仪式循‘少牢’祭祀之礼进行,各界代表依次向郑成功像上香、献花、献牲、献酒、献果”。有学者告诉《新民周刊》记者,所谓“少牢”之礼,系周礼传承下来的“诸侯之礼”,与“太牢”这一“天子之礼”相对应。当天的祭祀仪式现场人群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稚气孩童。大家听司仪以古音诵读祭文,歌颂郑成功开台伟业,并向现场民众阐述延平王郑成功为后人效法之处。祭典现场,南音款款,不绝如缕,更添思古之幽情……

收复台湾的大英雄

“1647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福建来南澳,在南澳总兵府前榕树下升起帅旗,招兵义举,建立郑家军。从此,南澳成为郑成功抗击清军收复台湾的重要基地。”今年春季,台南市文化协会会长周芷茹、创会会长郑道聪带领交流团一行21人抵达广东省南澳县。看到深澳镇总兵府门外那棵树龄444年的细叶榕——郑成功招兵树,以及榕树下的“招兵石”,台湾同胞们感慨万千!

传说,当年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从福建到广东,在此招兵。这目前来看高61.5厘米、宽38.5厘米、厚21厘米,重达119斤的石头,当年曾作为招兵之用——应征者要举起石头,并轻松走三步。达到这个要求,即可加入郑成功的队伍。

南澳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郑成功将这座小岛看作当时收复中国东南大岛台湾的基地,在此征兵,在此取饷,将之当作收复台湾的前站!

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之用兵,非常注重大陆和海岛的联动。在广东,就是南澳与潮汕的联动;在福建,是金门与厦门的联动。

《新民周刊》记者在厦门鼓浪屿见到过一座凭海临风的郑成功像。查询资料得到这样的信息:“1985年8月27日,郑成功雕像在鼓浪屿上落成。”《厦门市志·大事记》记载,该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砌成,可抗12级强台风、8级以上地震。雕像的制作,经历了石膏像分割、放大,石头雕刻及组装等流程。而实际上,在金门地区的大小金门岛之间的建功屿上,还有一座郑成功像,他是面朝厦门方向的,与鼓浪屿上的这座郑成功像遥遥相望,简直呈现出“郑成功看见了郑成功”的模样。当然,1949年以后,属于福建省行政区划的金门被台湾当局管理。如今,同属于福建省的厦门、金门,除了两座郑成功像对望着以外,金厦两岸“统一中国”的标语也对望着。

“如果没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我不晓得后来的中国历史会如何演进。我觉得,郑成功对台湾,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是有卓越贡献的。”在如今“台独”势力甚嚣尘上的台南地区,在延平郡王祠内,季麟连说出这样“我是中国人”的话,并呼吁台湾地区民众要正确理解历史,踵武前贤、继往开来,用“正确的方式”爱台湾,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怕什么?怕‘台独’宵小搞事吗?在‘国姓爷’延平郡王祠,看谁敢胡说八道!”有当日参与祭奠的台湾年轻人如此说道。

同样参与祭奠的郑昭明,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13代后裔,如今担任台湾郑成功文化协会理事长。在祭奠现场,他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表示:“以往台湾当局非常重视郑成功诞辰祭典,隆重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而现在民进党当局淡化相关历史,且提及郑成功时以‘来台’代替‘收复台湾’,有些年轻人因此不了解这段历史。”郑昭明进而表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战胜荷兰侵略者的胜利,台湾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希望子孙后代了解相关历史。郑昭明还透露,8月初,他曾前往大陆,到福建诏安县。这是一次“省亲之旅”,也是一次“祭祖之旅”:应诏安郑氏宗亲邀请,到当地郑氏宗祠进行拜谒。8月2日,郑昭明一行顶着酷暑的日头,和诏安郑氏宗亲一起来到福建、广东两省交界的汾水关。这里耸立着一座明崇祯年间为纪念郑氏水军抗倭立功所建的高大牌坊“功覃闽粤坊”,坊额东面刻“功覃闽粤”,西面刻“声震华夷”。1649年,郑成功为了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曾在汾水关率师屯兵,扼住闽粤咽喉。1652年,郑成功军队攻陷南诏城后,郑成功即往诏安郑氏宗祠祭拜先祖。因此,当郑昭明来此拜谒的时候,心中顿生一种家国之思。

郑昭明知道自家列祖列宗的故事。郑成功本不叫郑成功。他出生以后,父亲郑芝龙给这个儿子取名郑福松。“成功”这个名字,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键所赐。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在清兵攻入北京后,继续反抗清军南下。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俘后,朱聿键即位称帝,改明室弘光年号为隆武。在郑芝龙、郑鸿逵等人的拥戴下,其自福建向北进兵,一度收复安徽旌德、宁国等地。此际,郑成功带兵帮扶明室,对抗清兵。隆武帝御赐他“朱”姓,赐名“成功”。也就是说,当时他可以以“朱成功”为自己的姓名。但在那个年代,一般对人的称呼是不会用全名的,特别是下属称呼上级,一定是注意避讳的。朱是明代国姓,因此,其手下将士都称他为“国姓爷”。而他曾带兵经营金厦,也曾北上,准备利用水师之优势自长江逆袭南京,均告失利。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军事专家倪乐雄曾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北伐的进军路线上,郑成功水师将水上作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选择沿海岸线转入长江,一路溯江而上,‘入据长江,则江南半壁皆吾囊中物矣’。但到达南京江面以后,中了清军缓兵之计,功亏一篑。”而后,郑成功整备部队,选择攻取被荷兰人占领的中华之土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

清顺治十八年,即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4月21日,在“土地故我有,当还我”的口号声中,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率领2.5万名军士,乘坐400余艘舰船,从金门的料罗湾出发,过台湾海峡直趋澎湖。22日,船队抵达澎湖,分驻各屿以等候风信。4月29日晚,风雨尚未停歇,但郑成功的整个参谋团队仍认为攻台时机刻不容缓。30日黎明时分,郑军船队到达鹿耳门外的海面,在郑氏部将何斌的引航下,顺利通过迂回窄浅的鹿耳门水道,进入大员湾,停泊在荷兰人所驻守的台湾岛上“热兰遮”和“普罗文查”城之间。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广大台湾民众全力支持郑成功驱荷复台。“四社土民男妇壶浆,迎者塞道”。民众用货车和各种工具帮助郑军登陆。完成登陆的郑军逐渐逼近普罗文查城,并形成包围。

5月1日,郑成功向热兰遮城殖民长官揆一和普罗文查城代司令描难实叮送去公开信,其实就是最后通牒。信中开宗明义称,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台湾和澎湖两个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块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由中国政府管辖。不甘心失败的荷兰人企图以武力对抗,从海上和陆地分别向郑军发动进攻,结果惨遭失败。

初战失败后,荷兰人同意谈判。郑成功当然同意谈判,但谈判的先决条件是——荷兰人必须离开台湾全岛。荷兰人竟然不愿意妥协。那就接着打!5月4日,郑军收到普罗文查城代司令描难实叮送来的降表,开入赤羰地区;5月5日,郑军进入大员市区,迅速形成对热兰遮城的包围。城堡内的荷兰人还不肯投降,于是郑军于5月25日向城堡发动猛烈进攻。这一回,由于城堡内荷兰人炮火密集而凶猛,进攻没能收到成效。郑成功改变策略,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城堡,大部分军队分派各地驻扎屯垦。消息传到巴达维亚,巴达维亚的荷兰人总督派出雅科布·考乌为首的增援舰队,9月16日配合热兰遮城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此轮反攻,遭到郑军重创,引起热兰遮城被围者恐慌。1662年1月25日,发起攻台之战大半年的郑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猛烈炮轰热兰遮城及其外围工事乌特利支堡,荷兰人的意志最终被郑军炮火轰垮!

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揆一在海滩上痛楚地掏出城堡的钥匙交给郑成功的代表。至此,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郑成功从荷兰殖民侵略者手中一举收复祖国宝岛台湾,成为流芳史册的民族英雄。

很可惜,当年6月,年仅39岁的郑成功在台湾岛内病故。当郑氏继续经营台湾之时,在北京的大清康熙帝不仅向郑氏颁发“忠臣”牌匾,并在赠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词中提到,“朱成功明氏遗臣,非吾乱臣贼子”,认可郑成功为明朝尽忠。当然,这也可以看做是康熙的“和平统一”之策略!

在今年4月于台北举行的纪念郑成功诞生400周年座谈会上,戚嘉林先生直言:“纪念郑成功诞生400周年,就是要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英勇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鲜明教材。”台湾《观察》杂志社发行人纪欣表示,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他还大力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的融合发展。“我们纪念郑成功,要弘扬传承他的民族精神,更要在新时代唤醒‘两岸一家人’的历史记忆。”

在台南市的开山路上,一座高约7米的郑成功石像高高矗立,剑眉上扬、双目远眺,两脚分踩马镫,一派“心系家国、气壮山河”的威武气概,虽然隔着台湾海峡,仍与金门、厦门的郑成功雕像遥相呼应,魂魄相系!

影响东亚的中国人

“小说的主人公郑成功是我国南方大海商郑芝龙与日本姑娘多喜生的混血儿。他七岁时远渡重洋从日本回到祖国,成年后在当时明朝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就学。”2008年夏,北京大学教授卞立强获悉重庆出版社准备正式出版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小说《风云儿郑成功》,并采用自己所翻译的版本,不觉在作序时写下了这么一段。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当陈舜臣回国探亲访友之际,卞立强就与之交往,并将他引荐给周扬、刘白羽、冯牧等文艺界领导及知名老作家。在选择陈舜臣作品进行翻译时,卞立强毫不犹豫地确定了两个百万字大部头作品——《鸦片战争》《风云儿郑成功》。

陈舜臣的作品虽为小说,却有真实历史蓝本。按照2014年3月去世的卞立强教授的解读,陈舜臣的小说,“根据历史事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郑成功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部分,作者以磅礴的笔势,描写了郑军横渡台湾海峡,与荷兰占领军展开激烈血战的战斗场面;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残酷统治台湾土著居民和大陆移民的荷兰统治者只好举手投降,最终退出了台湾”。

对于1924年2月出生在日本的陈舜臣来说,他为什么要写作有关郑成功的小说呢?他曾在《给台湾读者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战前,特别是明治以前,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仍有许多人具有中国古典或历史的素养。到今天,这些已逐渐淡薄。我曾以中国历史为小说题材,主要就是希望使这些已变淡薄的东西,再一次浓厚起来。”从中不难看出,陈舜臣当年的创作,最初是要唤起日本社会的一种记忆——哦,日本社会、文化曾经受到过中国巨大的滋养。而其将作品引入台湾省内时,更是抱有一种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陈舜臣生前曾称,自家墓碑上都可有“颍川”字样。亦即陈家祖上来自河南颍川,后南迁福建泉州,再搬到台湾。陈舜臣的父辈经商,才搬到日本居住。

不得不说,陈家祖上的播迁路径,与郑成功家祖上颇为相似。历史上真实的郑成功,于公元1624年8月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此时是明朝天启四年七月,按照日本的年号,则是宽永元年。郑家祖籍河南固始,按照《漳浦营里郑氏族谱》记载,在东晋永嘉年间,郑家避地到闽。而《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则载录,郑家入闽后,并不居于一处,而是“或于三山,于莆,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一支,在宋末居于龙溪,也就是如今的龙海洋西村一带,之后又在元朝时迁居鄱山,也就是如今的福建龙海颜厝镇古县,之后又从古县播迁到南安。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于南安,幼时取名一官。其17岁时曾随舅父黄程前往香山澳,也就是如今的澳门,之后又曾至马尼拉。甚至有记载称其在当地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语,甚至还有了天主教教名贾斯帕(Gaspard),另外还有名字为尼古拉斯,西洋人称他尼古拉斯·一官(Nicholas Iquan)。

如此种种,表明了在郑成功的父辈成长的时代,中国南方不少地方的人就有机会接触西方。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后,郑芝龙并没有执行明朝廷的海禁令,而是成了从海上贸易中获益匪浅的富商。其前往日本后,受到当时平户藩主松浦的厚待。当然,在日本,人们不会称呼他尼古拉斯或者贾斯帕,也不喊他一官。鼎鼎大名的郑芝龙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也是他一生五位妻子中的第二位。有传说,田川氏是在川内浦千里滨海滩捡拾海贝、海菜时突然腹痛,生产下郑成功的。也正因此,至今,在平户海边仍有一块名曰“儿诞石”的岩石,被日本人认为就是郑成功的出生处。

在郑成功被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一致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的时代,郑成功身上流淌的日本之血,似乎少有人提。特别是中华民族自清末甲午战争以后,屡屡遭到日本侵略,使得郑成功有日本血统之说,被不少史家所故意遗忘。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去回看郑成功,则能看到——他所生活的时代,距离1840年中国遭到鸦片战争之败被英国侵略尚远,距离日本明治维新更远。在当时的东亚,虽然有倭寇、海盗在中日之间流窜,甚至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海上武装商船就与对付倭寇有关,可那时候幕府时代藩镇割据的日本,并无大举侵略中国之事。而中日之间当时的交往,究竟是怎么回事?从郑成功家族的情况,可堪探索!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大志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郑成功母亲田川氏:“并不完全是日本血统。田川氏的父亲姓翁,也是一个旅日华人,娶了当地田川家族的女子为妻。后来人们称郑成功的母亲为翁太妃,其实就是田川氏。他母亲后来回到郑氏家族的故乡泉州居住,也就改为翁姓了。因此,我们看到郑氏家族翁太妃的记载,指的就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林大志还提到,郑成功有一个同父同母的胞弟,郑芝龙将之过继给了妻子田川氏的娘家,于是取名田川七左卫门。在1645年郑芝龙派人把田川氏接回故乡安平,七左卫门则被留在日本。七左卫门长大后,曾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从事中日贸易。

面对世界的敲门

郑成功生于明末而卒于清廷已占据北京之际,他所收复的台湾,由子孙郑经、郑克塽经营统治20余年,之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收复台湾,郑克塽奉表请降,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至此终结。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去分析,郑成功确保了台湾岛属于中国。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面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觊觎台湾,特别是1874年日军侵入台湾,想继续染指,以及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法军进攻台湾,清廷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然而,随着甲午战败,台湾一度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又50多年以后,随着抗战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之后,虽然由于国共内战的原因,祖国尚未统一,但海峡两岸共同纪念郑成功,这一份英雄荣光与家国情怀,足以不朽!台湾海洋大学教授卞凤奎称,台湾的海洋文化研究离不开郑成功研究。回看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在海疆驰骋方面对比西方一步慢似一步的中国,终究重回了一个海洋大国应有的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海军,有庞大的海上贸易。回看那个正逐步落后于世界的时代,敢战、能战,并最终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纪念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也是在争取国家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郑成功(1624年—1662年)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24年8月27日(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川内浦千里滨。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被送往南京求学。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南明隆武帝器重。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郑军抗清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十二月,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

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6月23日)急病而亡,年仅39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