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信息 “惊艳”张桂铭
第78版:艺术 2024-09-30

“惊艳”张桂铭

陈家泠

张桂铭作品《钟馗》。

深厚的江南文脉基因、扎实的童子功,真正造就了让人惊艳的张桂铭。

撰稿|陈家泠

一曲高亢的绍兴大板,唱出了宋代陆游宏丽奔放、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一壶醇厚的绍兴花雕,咏颂了明代畸人青藤徐渭,才华传世的书画艺术大师。街头巷尾传颂的,是清末民初的鉴湖女侠秋瑾壮烈的悲歌。黑瓦白墙的学堂里,回荡着大文豪鲁迅的经典文字。绍兴特有的文脉和地气,浸润培育了张桂铭的才情和底气。这就是江南文化的基因。

1959年,20岁的张桂铭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不是由附中直升,而是由普通中学考入美院的。难度之高,显示出桂铭的艺术才情与天赋。1959年至1964年,正值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鼎盛时期。在潘天寿院长教育体系倡导下,教学主张诗书画印传承综合基础,尤其强调学中国画需练好书型线条,即“强其骨”,同时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观察生活和大量速写的学风。张桂铭以其惊人的坚韧与勤奋,在浙江美术学院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并成为班中的佼佼者。

上海虽说是海纳百川、大师林立、艺术氛围活跃的“魔都”,但奇怪的是没有专门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美术学院。当时青年艺术人才在上海发展简直难于上青天。上海也许考虑到现状,为了引进青年艺术人才,于1963年和1964年打开门户,招收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应届毕业生到上海各单位就职。1964年,张桂铭被分配到上海市文化局工作,由于张桂铭是班长,速写水平高超,写生和创作能力强,他顺理成章地被上海中国画院相中,从事专业创作,于是有了以后蜕变为新海派艺术弄潮儿的机遇。

张桂铭如鱼得水,很快融入了上海中国画院这座艺术殿堂。上海中国画院当时的许多老画家是近代中国画里程碑式的大师。海派的精义,我们可从上海的三个词语来佐证,即时髦、摩登、克勒。要旨是——时髦,引领性;摩登,创造性;克勒,经典性。这就是近一百年来海派绘画的雄风。

张桂铭在浙派锻造下,融会传承了海派的灵变与创新性。他谦逊地向画院各位大师讨教、学习,自此功力猛进,为之后构建自己让人惊艳的绘画图式奠定了技术和创新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风潮扑面而来,各种新潮画派应运而生,如云海争奇。西方作品和艺术思潮引入,使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工作者大开眼界。张桂铭凭借坚实的童子功,秉承上海中国画院的守正创新精神,“不信邪、不媚洋”,以其自身强健的墨线为根基,巧妙地吸取西洋的色彩感觉,同时撷取民间单纯质朴的形式和情调,构建极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图式和雅俗共赏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

2002年年初,全国政协在北京连续推出各省市优秀中国画家的展览,前言写道“我们也需要这种不东不西,亦东亦西,不是东西的好东西”,一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正是上海新海派绘画的风标,张桂铭的绘画不就是这样的吗?

时至今日我们更领会到,新海派的特色在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融会贯通,使其产生一种新时代、新能量的喷薄,从而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2024年9月,张桂铭已仙逝10周年了。今日深情地怀念他,是同道,亦是挚友。他身上散发出的艺术才气、血气、勇气值得我们敬重,深厚的江南文脉基因、扎实的童子功,真正造就了让人惊艳的张桂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