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大语文即大世界
第31版:封面报道 2024-12-16

大语文即大世界

获奖师生访谈 吴雪

金笔奖获得者上海市崇明中学陈睿杰。

银笔奖获得者,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纪洛瑶。

银笔奖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王思源。摄影/毛可儿

铜笔奖获得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赵昱洁。

铜笔奖获得者,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龚洪义。

铜笔奖获得者,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陈羽鳞。

学习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

记者|吴雪

高中生到底能不能写出社论来?关于这个问题,第一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已经给出了“年轻不可轻”的震撼答案。

时隔一年,“年轻不可轻”第二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启动。自开赛以来,社论大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赛学生们通过犀利的笔触、独到的见解,在社论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与活力。15000多篇青少年社论文章背后,是一颗颗充满家国情怀、关切着人类命运的青春的心。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大语文的世界,他们是如何超越语文这门学科,开启更广阔世界的价值叩问?一位优秀的写作者又是如何养成的?《新民周刊》采访了本届多所参赛高中的语文老师及获奖学生,探究大语文背后的大世界。

获奖者文理兼优,融会贯通

“何以学文”简短四个字,是第二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金笔奖文章的标题,审读时,这篇文章很快吸引了评委的目光。社论的作者是崇明中学高三(9)班学生陈睿杰,陈睿杰是理科生,也是文科忠实粉丝。

陈睿杰的指导老师、崇明中学语文老师倪惠琴认为,《何以学“文”》作为一篇社论,能够体现出年轻人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和洞察,展现年轻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学科当成工具,希望效益最大化,但语文对于学生生命的浸润,可能是一辈子的。”

社论大赛铜笔奖得主、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3)班赵昱洁,作品标题显得更加理性——《城市建设中的表与里——落点在人》。赵昱洁一直在做城市建设相关的研究课题,关注城市建设中的改善方案。“一开始选题倾向于海绵城市,有关景观设计和排水效果,但看到‘家城国’这个主题,第一反应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人在城市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写作社论时,赵昱洁决定把落点放在“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主题上,加入了人文思考,融入了中国水脉文化。“当时文章修改了五遍才比较满意,我将主题拆解、深挖,表现出层次,找到本质的联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徐振宇作为指导老师对于学生获奖感到很欣慰,他说,赵昱洁很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文章是一个现实关怀的议题,涉及城市未来,故乡的失落。

从不同的新闻事实,不同的落点,两位同学都关注到了社会发展进行中的现象,只不过,赵昱洁从城市的角度探寻其表与里,而陈睿杰从文理科相融的基础上,思辨性地分析文科的平等与边界。

从两篇获奖社论不难看出,两位同学除了对新生事物、对新闻的关注以外,自身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

谈及这次的社论主题“家城国”,很多参赛师生表示很喜欢。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纪洛瑶的《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获得铜笔奖,她的指导老师柴云凡将“家城国”理解为一个大的概念,年轻人认为理想的“家城国”可以解决一些社会的困惑,让他们回归到认知轨道上去。

在徐振宇看来,高中阶段本质上还是语言习得的阶段,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和现实对话,甚至超越现实。此次社论大赛可以看到文理科的精妙相融。

此次社论大赛,深圳学生首次参赛热情高涨。深圳实验中学高中部尹迎君老师告诉《新民周刊》,学校在接到征集令后,迅速组织同学们自选题目和角度进行写作。截至交稿,共接收投稿600多份。参赛选题从谈方言、择业到奥运会、黑神话悟空,再到阿勒泰、搭子文化等,可谓涉猎广泛,与生活联系紧密。

获得铜笔奖的深圳实验学校高二(3)班陈羽鳞,热衷辩论比赛,平日里很乐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知乎、微博、纸条作文等网络平台是他的常驻地。这次陈羽鳞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择业问题,以钟芳蓉依据兴趣选择“冷门”的考古专业,告诉大家不必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成功。钟芳蓉因热爱奔向敦煌,献文物以青春,这种“坐稳冷板凳”的精神难能可贵。

陈羽鳞喜欢和同学老师讨论,从思辨中总结观点,看见精彩的思考。指导老师尹迎君表示,作为一所理科较强的学校,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他认为,语文在应试需求之外,作为人文学科,不只是表达的基础,更关乎理解、包容、爱和审美。学生们感受语文之美,而不局限于某一个标准答案,将拥有思考大语文的广阔天地。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著名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崇明中学语文老师倪惠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与生活紧密相连。现在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花在考试和技能应用的时间上更多了。网络上“内卷”“躺平”的词汇出现时,实际上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们当下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就指明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教育不能“限于书本以内”“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在一众参赛作品中,能看到学生们的茁壮心思,也能感知语文书中的描写,是他们最早认识世界的途径。

对于银笔奖得主、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高一(2)班纪洛瑶来说,选择拯救被“梗”吃掉的文字为主题,灵感同样来源于生活。“我很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但在网络上,热梗、表情包使得感情简单化,失去了表达的独创性。”纪洛瑶认为,玩梗问题看似不起眼,但当代年轻人“文字失语”确实需要引起重视。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王思媛的《AI时代,创造力将被我们置于何处》获得铜笔奖。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张燕翠说:“语文这个科目,就像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够把古今中外的生活镜像折射出来,但是它又是变形的,通过提炼挑选,通过作家的笔触加以改变。”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能不以为意,但是通过语文或去阅读语文的世界,会让我们与日常生活有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既能旁观,又能参与其中。

张燕翠认为,大语文即大世界。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会发现语文世界的多维无穷,可以常读常新。另一方面,语文是人学,它陪伴着人的成长而不断扩容,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不断回望语文的世界,就能引发新的共鸣,产生新的思考。语文世界所渗透的审美、哲学、情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智中,为他们塑形。

阅读经典 热情创作

学习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那么,高中生如何学好、用好语文?参赛学校在培养学生写作上,又有什么经验分享?

上海市崇明中学一直提倡大语文概念,学校的全学科阅读不仅阅读语文作品,还提倡科学素养、阅读素养的培养;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生活就是语文,主动沉浸在语文学习的氛围当中。崇明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建生告诉《新民周刊》,希望通过大语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精神的宽度和广度。“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目前,学校提倡读写结合,平时语文组制定了高中三年的阅读体系,高一侧重读一些抒情、叙事类作品;高二建议议论性和思想性的作品;高三主推社科类、社论性的作品。”李建生说。

金笔奖获得者陈睿杰在分享语文学习的经验时说,广泛持续地阅读对语文学习尤为重要。在灵感闪现之前,你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蓄和蓄势,阅读经典著作,博采众长,不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时候,阅读像在体验别人的人生。

银笔奖获得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王思媛,有自己的一套学习体系。获奖作品《AI时代,创造力将被我们置于何处》灵感来源于研究性课程的课题讨论。语文教师张燕翠表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组的备课团队,从高一就开始致力于剪报阅读专题化与师生合作一体化。在同一个专题之下,侧重于收集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文章。比如,不同领域的人如何看待AI,同一领域对于AI是否有不同观点,剪报印发给学生之后,会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文字。

在此基础上,备课组采用师生合作共同建构的方式,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编纂成校本教材《视界》,一方面和教材相呼应,另一方面关注时文的搜集,紧扣当下主题,篇目在保留的同时有所更新。

王思媛所在小组选择的课题是从卡夫卡看社会异化,有的小组选择话题是从上海外滩建筑看城市建设,有的则是关注ChatGPT和文心一言对伦理的影响。“这次参赛,王思媛选择了AI选题,也许是小组讨论的内容对她有所触动,加之年轻人有着强烈好奇心,他们关注时代的进步也是必然。”

既有阅读,也有思考;既有模板,也有引导。学生在阅读、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文章的思维推进路径。假以时日他们就有了周密并且广泛的思维网络,能够掌握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分析的能力,就能水到渠成地写出精彩文章。

深圳实验中学光明部李枝潼老师认为,语文在很多方面有很大价值。“除了实用性,还有美的表达,外出时,有同学望着江水,脱口而出浮光跃金四个字,这就是语文这门学科在生活当中的具象化。”徐振宇提出一个概念——语文的边界,不单纯是文学表达、社科艺术,本质上是思维和精神的边界。他认为学习语文,一定要对生活有广泛的实践,不局限于课本,对世界更加有洞见性。

徐振宇告诉《新民周刊》,语文有两个层面,语文这门学科有很强的超越性,要求学生超越自己日常功利和有限的生活,关注一些更本质的问题,锤炼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另一个层面,通过具体的文本和现象的分析,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理性且有效的表达,找到更丰富的角度,有效地表达。

张燕翠日常与高中生接触中,认为学生是非常想表达的群体,在杨浦高中,有非常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学校会聘请名师进行指导,讲座也不是唯分数论,而是给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启示。另外,班级里还会设置漂流本,鼓励学生们把日常观察和思考的文字写下来,前面同学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后面同学可以去质疑,也可以补充,然后再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张燕翠表示,第二届新民青少年社论大赛是特别好的平台,通过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他们不只是读书的学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大写的人。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