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 汗漫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0月
地理就是历史,越江渡海或穿堂过巷,就是起转承合,风生水起,或灰飞烟灭。
撰稿|王淼
上海,一直拥有“东亚第一大都市”的称谓,而有关上海的书籍,亦称得上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不过,同样是写上海,诗人汗漫的《上海记》却颇有不同,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关涉上海,同时也关涉汗漫本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其中糅合了汗漫对于上海的个人感情和感受,可以说这本书是汗漫从中原故乡移居上海二十多年的心灵结晶。
正像汗漫本人所总结的那样,《上海记》是一部以地理为切入点,在笔墨间整合上海记忆、融汇个人经验的著作:以地理为切入点,即是以古今上海的标志性地点为中轴线,串联起上海的建城史,以及与这些标志性地点有关联的名人轶事;融汇个人经验,即是以个人的视角观察上海、感受上海、书写上海。在汗漫的笔下,上海不是一座冰冷的城市,而是拥有自己的个性、态度和体温,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上海记》中所写到的上海也不仅仅只是上海,同时又是汗漫视线中的上海与汗漫想象中的上海。汗漫对于上海的书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异质的、个人化的表达角度,他将上海的每一个古老的街区、每一条古老的街道,统统转换为一个个切片,以之分析这座城市的基因与血型、情感与命运。
上海,简称沪、申——沪:一种竹编的渔具;申: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可知上海的建城史,原是与一种渔具和一个古人有关。近代上海的沧桑巨变,则是从外滩和外白渡桥开始的:外滩,本来是当年租界留出的供纤夫们拉纤的道路,却因缘际会地演变为上海的文化地标;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是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外滩上的每一座大楼,均可谓一部小版本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外白渡桥连接的苏州河两岸,则承载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与发展。而外滩和外白渡桥所依恃的黄浦江,实际上是一条贸易之江,它曾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是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的血管和动脉,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乃是与黄浦江的穿城而过密切相关的……正是这些文化地标,构成了一个个只属于上海的独特符号,象征着近代中国的起点。
上海同时又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新锐与陈旧,美艳与丑陋,活力与混乱,时尚与落后,乃至爱意与哀怨,孤寂与躁动,凉薄与炙热,腾达与挣扎……很难想象,一座城市居然可以将这些相互冲突的元素融为一体,甚至包括一切极端的异类,以及各种概念所难以尽除的人性余数,它都能够统统地吞咽并予以消化。是的,上海就是这样的:它曾经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也曾经书写了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它曾经容许左翼文人的活动,也曾经包容右翼文人的存在;它的确是一座拜金主义的城市,却又有着世俗的人间烟火;它有时充满了脂粉气,却又不乏金刚怒目的另一面。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以说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多元并存的格局成就了上海,成就了上海的传奇与荣耀。
诚如汗漫所言:“地理就是历史,越江渡海或穿堂过巷,就是起承转合,风生水起,或灰飞烟灭。”的确,无论人生,还是围绕着人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无不受制或借力于空间的转换。汗漫以地理为切入点解读上海,其实就是试图与上海的空间建立一种相互对话的关系,彼此见证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