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是最近50年来“单身”的人大大地增加了。据称,2017年美国大约有一亿二千万人“单身”,占18岁以上的人群的48%。这里讲的“单身”,包括未婚,配偶去世,以及法律上从未结婚的人。而在1970年,美国“单身”人数为三千九百万,仅占18岁以上人群的29%。
该报道认为,“单身”人群的增长,说明相比以往,现代人更能适应于单身的生活,“单身”者年岁增大,其生活满意度也比以前要高。
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长久以来社会上对“单身”存有偏见是一个事实。比如有人认为“单身”者孤独、苦恼甚至是自私;还称“单身”者必定是求婚心切;更有人会振振有词,称“单身”的人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而对于喜欢“单身”的人来说,他们对以上的看法都是“照单全收”,无所谓别人如何看待他们,“我就是喜欢‘单身’,那又怎么样呢?”
问题是我们的社会是以“双人”为组织基础的,举些简单的例子,去健身房买会员卡,夫妻双人卡通常可以享受优惠,饭店的双人套餐、旅行团的双人房都是以家庭、双人为目标的,更不用说比比皆是的婚姻介绍所、电视台的“相亲”节目了。“单身”者在社交、聚会、娱乐等场合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受到冷落,倍感沮丧,特别是在一些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或是有众多孩子参加的活动,更会有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那么,“单身”人能够过得快乐吗?肯定能!不必等待,可以立即行动起来——换一个更好的工作、开车、买房、寻求一项“酷”的嗜好,如每年冬季去东北滑雪等,不要等到有了伴侣才做这些。
铺开一张纸,给自己的生活做个归纳,比如有没有慢性病?心理情感上的问题?经济是否困窘?有没有心腹之交?按重要性作一排列,很可能会发现正在做的某件事其实并非必要,这样就可以作出调整。
有人作过统计,“单身”的人往往会比已婚的人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单身”的人依然会感到自己缺少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生病等更是这样,所以,单身的人更迫切地需要建立牢固的朋友圈。
鼓起勇气,把“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作为座右铭。有人发现,人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自己的“伴侣”,每逢生日,给“伴侣”买一件漂亮的礼物,逢节日请“伴侣”吃一顿精致的晚餐,辛苦工作之余给“伴侣”预订一个按摩等等。时光对于“单身”者往往会是一种悲哀,让“伴侣”的时光丰富、充实,“单身”者自身也就满足了。
上海人有言道:“寻开心”,意指别人做的事不切实际,不靠谱。但就字面而言,沪语“开心”就是快乐的意思,“寻”就是寻找,“寻开心”就是说快乐不会从天而降,快乐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