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2020·慈善公益与脱贫”为主题的慈善研讨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研讨会采取视频会议的形式,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专家就慈善脱贫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克斌在会上致辞。他介绍了慈善中心的工作机制以及新的组织架构,同时指出,每年上半年的慈善研讨会是慈善中心的标志性会议,今年是第三年召开,学术性不断增强,希望今后能够以9月5日的上海慈善论坛作为工作节点,更为有序地推进慈善中心的学术活动,丰富活动内容。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周俊教授进行了主题为《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案例研究:实践图景与理论模式》的演讲。周俊表示,课题组反复讨论,选择了国务院扶贫办去年底发布的社会组织扶贫五十佳案例,提出政府应对扶贫项目进行支持、社会组织需要重点发展项目管理能力和协同能力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等建议。
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的陈静教授则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他发现留守儿童在科学饮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学业和辅导教育等方面急需补偿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和安全保障方面需求尤为强烈。他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陪伴机制,使得家庭亲情的陪伴与社区的补偿教育相结合,以及持续巩固对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支持,希望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持续购买补偿教育服务。
上海合作交流办公室推进指导处副处长张军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贫困农牧民家庭,男主人因为心脏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三岁的女儿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了解情况后积极联系爱心人士捐助资金,协调上海的专业力量,帮助小女孩成功手术。青海果洛一位老牧民参与慈善光明行活动,成功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揭下纱布之后他用藏语讲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感谢共产党,第二句话是已经七年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儿子了。这充分证明了社会力量以其专业精神,在脱贫攻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上海大学的文学国教授、郑州大学的丁辉侠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刘志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秀平副教授及《公益时报》社的温增卫研究员分别做了“慈善组织扶贫模式研究”“慈善公益健康扶贫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社会创业推动乡村脱贫的模式探索”“支持教师与社会组织的教育扶贫成效研究”及“‘区块链+公益慈善’助力脱贫”等主题发言。他们从慈善公益脱贫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脱贫资助案例研究出发,针对当前慈善公益现状,提出了最新、最前沿也是最需要的对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时间点,开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是有特别意义的,希望慈善研究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终落到实处。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