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令人羡慕的青春,明明是物质生活最为丰富、文化体验最为多元的一代,但是,在如今的青少年群体中,“日子没劲”“好无聊啊”的抱怨却常有耳闻。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
缺少渠道感知快乐
“家长别总是责怪孩子抗挫力差,试想,如果你每天晚上要带一堆工作回家加班,双休日也要加班加点,即使不用每天接受KPI考核,一天可能还要被训无数回,上班时间还不能偷懒追剧、刷淘宝,很少朋友聚会……你能承受得了吗?”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直言,父母们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们的压力。他认为,如今的孩子获取快乐的形式要单一很多。他们的生活里,很少有放学后呼朋引伴跳房子、翻香烟牌子、跳橡皮筋的快乐,大部分孩子的快乐源泉只有两个——成绩上得到表扬,或者在电脑游戏中胜利。当这两个条件都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觉得生活似乎也变得没意思了。
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志愿者蔡素文老师发现,听到孩子的抱怨,很多家长脱口而出给孩子的,仅仅是“有什么好不开心的”“你好奇怪啊”等简单的回应,而忘了去聊一聊,孩子的抱怨从何而来。蔡素文认为,这导致孩子一些非理性甚至是错误的认知渐渐积聚起来,从而在面对压力时深信自己是“最惨一代”。
引导孩子感受美好
当孩子发出“生活无聊”的抱怨时,身为成人,该如何施以援手?对此,心理咨询师给出建议。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家长不要把焦虑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不要让孩子替自己补偿当年的遗憾。”贺岭峰指出,根据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的理论,面向未来的人才标准应该包含6大能力,包括设计感和审美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共情力、讲故事的能力、玩的能力以及意义感。要获得这6种能力,绝不仅仅是靠考高分,要让孩子有时间胡思乱想,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有“人情味”。
蔡素文则建议鼓励孩子通过写日记、绘画、拍照等各种形式,发现并记录生命中的“小确幸”。其次,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一个人为他人付出时,他会感到更幸福。家长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成就只能体现在学习上,可以多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当孩子整理了一次房间、协助父母做点心,帮老人捶背揉肩时,这些可贵的瞬间,都值得被肯定。
蔡素文还建议把掌控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规划。父母设定甚至强加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掉进汪洋大海,反而缺乏前进动力和自信。让孩子不断为自己设定小目标,能激发其自我效能感,提高积极性。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