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常青藤之铃”瞄准海底电缆 苏联试飞员与中国第一代歼击机
第21版:军界瞭望 2020-08-17

“常青藤之铃”瞄准海底电缆

美国海军“比目鱼”号核潜艇从旧金山开出

出卖情报的伯顿被捕

苏联海军缴获的“蚕茧”窃听器

相比美苏意识形态冷战,情报冷战更激烈持久。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从水下窃听苏联远东海军基地与核潜艇的通话,没想到自身出了“内鬼”,导致功亏一篑。

欲壑难填

二战刚结束,美国就把苏联列为头号“潜在敌”,不择手段开展刺探。1949年,美国潜艇“肉猪”号(SS-345)和“长矛”号(SS-426)抵近苏联科拉半岛,企图刺探苏联北方舰队活动规律,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肉猪”号因火灾沉没,七人丧生。尽管如此,美国海军和情报部门坚持对苏联抵近侦察,哪怕为此惹来杀身之祸。1957年夏,美国特种潜艇“虾虎鱼”号侵入苏联远东领海,苏军为迫其上浮,不惜动用大批深水炸弹。

鉴于常规动力潜艇自持力差,经常上浮充电容易暴露,随着核动力技术成熟,1960年1月,美国海军干脆入列一艘侦察用核潜艇“比目鱼”号(SSGN-587)。该艇本打算搞导弹试射,但由于对苏侦察任务更重,于是美军将其“楚才晋用”,在3600余吨的艇体内塞进主被动声呐、海洋测绘设备、拖曳式潜航器、蛙人小艇、高速计算机等设备,同时得益于反应堆,该艇水下航速达20节,能长时间水下航行。

经过1968-1969年在加州马累岛造船厂升级,1970年,焕然一新的“比目鱼”号悄悄来到珍珠港,这一回更艰巨的任务正等着它。

盲目自大

当时,美军发现苏联太平洋舰队在远东堪察加半岛的维留钦斯克核潜艇基地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司令部之间敷设了海底通信电缆,这些电缆主要布设于鄂霍次克海,苏联宣布那里是领水,禁止外国船只航行,还频繁举行演习,美舰冒然闯入肯定凶多吉少。

尽管如此,美国海军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基于强烈的“偷窥欲”,还是启动绝密的“常青藤之铃行动”,让“比目鱼”号深入险境“捞一票”。该艇的工作内容很简单,一旦识别出海底电缆,就把长七米、直径近一米的圆柱状窃听器(代号“蚕茧”)吸附在上面,窃听器尾部有个小型钚电源,实际是微型核反应堆,目的是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1971年,“比目鱼”号悄悄渗入鄂霍次克海,在65-120米深度的不同点位反复探查,通过捕捉电磁辐射,终于发现了电缆走向。接下来,核潜艇先放出潜航器,蛙人在里面操作,小心翼翼在电缆上方安放“蚕茧”。由于技术限制,美国人做不到在线状态下窃听,无法实时传输数据,所有信息只能记录在磁带上。

因此,“比目鱼”号不得不每月冒险返回原地,取走通话记录,并在“蚕茧”里面安装新磁带。通过对录音的分析,美军发现苏联人对海底电缆的保密性盲目自大,认为根本不可能被窃听,因此许多重要情报都是明文发送,根本没有加密!

家贼难防

尽管“常青藤之铃”是美国最成功的军事侦察行动之一,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该行动持续八年之后,苏联克格勃终于察觉了,而曝光这一切的居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雇员!

这名雇员名叫伯顿,在国家安全局工作长达15年,可在1979年10月参加例行测谎仪测试时却因“是否吸过毒”的问题而栽了,结果直接影响了个人升迁,还被禁止接触秘密信息,月薪骤减一半。伯顿无法接受这一现实,愤愤不平的他遂于1980年1月向苏联驻美大使馆投怀送抱,向克格勃和盘托出“常青藤之铃”的细节。

根据他提供的宝贵信息,苏联海军立即展开补救,于1980年4月末捞出“蚕茧”窃听器,“常青藤之铃行动”寿终正寝。因提供这一高价值情报,苏联奖励伯顿3.5万美元,但这一数额与美军在鄂霍次克海水下所投入的资源无法相提并论。1985年,当伯顿被捕后,如梦方醒的美军高层哀叹:“家贼难防。” 孙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