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最近,一场治理“舌尖上的浪费”的大行动正在全国展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昨天下发通知,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推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成为自觉行动。这是非常及时的。小小的餐盘,可以照见一个人的素质;而无数张餐桌,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人们常说,吃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无论是在饭店、食堂等公共场所用餐,还是在家中吃饭,都是如此。而这种教养,来自从小的家庭熏陶。以前,许多家庭在用餐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包括卫生、礼仪、举止、吃相,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能剩饭”,孩子碗中哪怕只剩下几粒米,大人也会投来严厉的目光。而这种教育,与家庭是否富裕无关,体现的是对食物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
然而,或许是物质条件优越了,现在对孩子强调“不能剩饭”的家庭已经不多了。在中小学的食堂,因为不合口味,剩饭剩菜堆成小山;在自助餐厅,常常可以看到拿了一盘盘根本吃不完的食物的孩子,而家长在旁边笑嘻嘻地看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就是舌尖上的浪费者。
餐桌上的情状,也往往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在不少发达国家,人们在饭店吃饭都适量点餐,吃不完的打包带走,十分自然。但在我国一些地方,尽管并不富裕,请客吃饭菜肴之丰,令人咂舌,桌上餐盘层层叠叠,剩下的比吃掉的还多,好像不如此不能显示待客热情。其实,餐饮浪费与文明程度成反比。懂得珍惜,恰恰是现代消费文明的标志。
禁止浪费,绝不是反对消费。我们身处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本地时鲜、各地特产、全球美食,轻点手机应有尽有;老字号、网红店、米其林餐厅,让人们尽享舌尖上的快乐。自古以来,美食也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享受美食,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任何物质产品,包括美食,我们都应取之有度,懂得珍惜,找到现代消费文明的“黄金平衡点”。
在打造文明餐桌、寻找现代消费文明“黄金平衡点”方面,上海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