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民谣专场票被秒杀的背后 老体育场有了新健身道
第9版:文体新闻 2020-08-17

老体育场有了新健身道

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你去过了吗

健身步道吸引了许多市民 记者 李铭珅 摄

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全景 记者 李铭珅 摄

编者按

上海的街头,是体育爱好者的舞台。每一天的清晨都能看到专注跑步的锻炼者,城市大小不一的健身房内,年轻白领们为健康挥洒汗水……体育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无穷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动中获得幸福,在科学健身里找寻健康。追求卓越的步伐永不停息,体育的幸福感正以各种锻炼方式弥漫开来,渗透进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体育让申城更生动。

从今天起,本报体育部将推出“申”动专栏,我们专注于寻觅、推介上海“申”动的好故事、好去处。

8月中旬的上海,气温依然居高不下,即便到了傍晚,只要稍微一动,就可能大汗淋漓。然而,在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体育记忆、有着“远东第一体育场”美誉的江湾体育场周围,每晚都能看到不少健身爱好者的身影。近期,这座至今已有86年历史的老建筑,因为场内健身步道的开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资源再利用

傍晚7时不到,不少市民已经在健身步道的入口处排队。眼见候场人数接近饱和,几位安保人员迅速分头行动,“记得提醒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可以让一部分刚来的朋友先登记信息,节省一些时间”“注意控制好入场人数”……几分钟后,看着人们秩序井然地进场,安保队长松了口气,“步道开放不久,这几天又刚好是周末,所以来锻炼的朋友不少,还有特意从宝山和徐汇赶过来的,我们也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条热门健身步道的诞生,源于一次资源再利用的设想。因为各种新场馆的陆续建成,江湾体育场的处境一度陷入尴尬,不少软硬件设施,更处于闲置的状态。“主场地里会有一定量的足球爱好者,但是旁边的跑道就不是很理想了。”场地管理方代表杨桃透露,无人问津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健身空间,也增加了运营的压力,于是,相关方面便开始思考,尝试将体育场的设施重新“激活”,“我们做了一定量的调研,发现市民对健身空间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又看到兄弟区的健身步道很受欢迎,因此决定在体育场内打造一条(健身步道)。”

据悉,步道的修缮工程从去年开始,原本在今年春季完工后便可对外开放,但由于疫情的影响,直到全民健身日后,才开始试运营。“试运营期间我们会定期收集市民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与相关方讨论改进方案,在未来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告别“单独练”

年近七十的陆荣,已在江湾体育场附近居住多年,也是健身爱好者。对健身步道的开放,老先生感慨道:“终于可以告别独自锻炼的时光了。”

老陆不仅是江湾体育场和游泳馆的常客,也见证了这座场馆的变迁。“这个步道最早是煤渣跑道,长度750米,应该是上海所有场馆里最长的了。内场也很大,我以前来踢球的时候,捡个球都要跑好长一段,累得很。”他笑着回忆,“我的视力不错,但是有一次坐在最上面的位置看比赛,还是看不清楚,因为场地实在太大了。”

多年来,老陆和几个朋友坚持每天5时起床晨跑,从江湾新城到殷行路来回,偶尔也会绕着江湾体育场跑两圈。在得知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开放的消息后,老陆意识到,“单独练”的情况要改变了,“现在我们有一个跑团群,基本每天都来这里锻炼。”在欣慰的同时,老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步道是晚上开放,希望以后清晨也能有个开放时段,这样就会吸引更多老年人来晨练了。”

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目前开放时间为每天晚间6时半到8时半(遇赛事活动及雷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时不开放),入场人数限制在1000人。有意前往锻炼的市民,只需在场馆入口处扫描二维码、完成身份验证和人脸识别,并进行体温检测后,便可入场。

本报记者 陆玮鑫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