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正 凯
弗斯特·罗杰斯和吉尔夫妇,都已年逾八十,祖居英国斯塔福德郡巴顿村。二十多年前,我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学习培训时有幸结识他们。
那年春季,作为中英民航培训合作项目的第6期学员,我们一行二十六人组团赴英进行为期6周的学习。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之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还配备了较强的教学团队,除了约请一些企业高管,又从社会上特聘一些专家、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又作为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教授的弗斯特先生也在受邀之列,为我们主讲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为了帮助我们几个英语基础不好的学员,主管培训部门安排吉尔在课余时间为我们几个教习英语。这样,我与弗斯特吉尔夫妇从此结下了师生之缘。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这些老师的授课风采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弗斯特和吉尔。在他们身上,从课堂这个较短的时空里,可以感受到英格兰式的严谨、细致与认真,还有不时透出的浪漫绅士风度。
每次上课,弗斯特总是身着正装,一米九左右的身高和浑厚的嗓音,显得他在讲台上独树一帜。他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运用包括中国民航在内的世界航空发展的许多案例,对航空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作出详尽的分析概括。在阐述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与消积因素时,讲到兴起,不待旁边的翻译开口,他操着洋泾浜中文,大声讲“关系”,意思是强调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重要性,引得我们哄堂大笑。最近读了“夜光杯”吴其尧先生的文章,方知英语口音共分六种,其中标准口音简称BP,是指英国南部受过良好教育人士和受过大学教育的伦敦人的口音,又被称为“牛津口音”“BBC口音”。难怪弗斯特讲英语那么好听,原来他是操一口“牛津口音”。
有着硕士学位的吉尔为我们几个补习英语,非常用心。她自驾几十英里,风雨无阻,从家里到我们在德比郡的住处,准时为我们上课;她看上去总是那么和蔼平静,耐心地领着我们诵读单词;她独具匠心,亲手制作结业证书,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别出心裁地为我们举行庄重的结业仪式。以后,每每看到这张有着吉尔签名的在英格兰本土颁发的英语结业证书,心底里就油然而生对吉尔的敬意。
对于我们这期学员而言,弗斯特吉尔居住的巴顿村,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内容丰富的拓展活动。中午进村,我们在钟铃酒吧简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文欢迎铭牌。我们参观了建于1533年的教堂,近六十岁的吉尔攀上钟楼,现场为我们演示教堂钟乐。我们观摩了村消防队的装备展示和作业操练。巴顿村小学的孩子们身着民族服装,为我们表演英格兰风格的舞蹈。弗斯特把我们作为客人介绍给学生和家长们,我们给老师和学生们赠送纪念品,现场一片欢乐。有五百多年房龄的弗斯特吉尔府邸披着一层沧桑,这一天,门楼上非常醒目地插着中英国旗。花园里有人吹奏着苏格兰风笛,我们与培训班的老师们一起,一边自己动手包饺子,烧中国菜,一边交流各自的收获与感受。这天的晚餐,我们以中餐与老师们欢聚一堂。
弗斯特和吉尔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充分感受到夫妇俩所给予我们的友好与关爱。在巴顿村一天的拓展活动,弗斯特俨然总导演,吉尔则是总剧务。在他家聚会之后,繁重的整理与清洁之累全部留给他们俩,但夫妇俩一直乐呵呵的。弗斯特还专程陪我们参观考察牛津大学。后来,我才知道吉尔和妹妹都出生在中国,分别是天津和上海。吉尔对上海感情笃深。她告诉我们,她的父母第一次相识是在上海的浦江饭店。前些年吉尔弗斯特来上海,我们一家陪他们去浦江饭店。在酒店大堂,吉尔弗斯特在疾步中左顾右盼,仿佛要看到父母第一次相识的影子,那样的神情真让我们感动。吉尔一家曾在上海愚园路居住多年,临近外滩九江路上的圣三一基督教堂是她和妹妹接受洗礼的地方。
那天黄昏,在路灯下,吉尔领着我们在愚园路转了几个巷子,都没有找到他们当年住的房子。之后,我几经打听,愚园路有五幢英国式独立别墅的新华邨,早年是外国侨民的聚居地。估计这里可能是吉尔一家在上海的住处。好在愚园路已被列为上海市永不拓宽的60条道路之一,这五幢英式别墅应该能够保留,今夕何夕,留待吉尔弗斯特有机会来实地看看。
今天,我们这期学员虽然分散全国各地,但大家心底里珍藏着这个共同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与弗斯特、吉尔等老师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