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8日 星期二
(篆刻) 不曾离开 “要我看”变成“我要看” “中庸不可能也” 万物将我围在世界当中 谁救了汉字的命
第18版:夜光杯 2020-08-21

谁救了汉字的命

李 扬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并使用到今天的表意文字,从其产生至今至少已有5000到8000年的历史。跟其他国家的表音文字比起来,汉字有其无与伦比的独特之美。

首先是工具美。在联合国工作的人对此印象最为深刻,在所有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无论是记录、翻译还是输入、印刷,都是最简洁、省时、省纸的,而且不是一星半点儿的“省”。

其次是艺术美。世界上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有艺术功能,大家熟知的就是书法、篆刻、楹联、字谜,等等。现在越南有人用拉丁字母写春联,实际上是他们不会再写汉字春联以后的一种替代品,这是失去之后的尴尬。

第三是哲学美。大家看“佛”这个字,是“人”字与“弗”字两部分组成的,“人弗为佛”,它的意思是,人实际上是不能成佛的。再看“僧”,“人曾是僧”,意思就是,人都是可以成为僧的。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这么美的文字,为什么险些被废弃阉割?

1840年以后,中国在列强的侵略、掠夺和压迫下,逐步变成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救亡图存成了几代人不变的主题。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中国为何如此羸弱?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答案是,器不如人,就是人家能造坚船利炮,能造先进的机器设备,而我们不会造。我们为什么不会造?他们找到了第二个答案,技不如人,就是洋人掌握了现代制造技术,所以善于制造淫巧奇器,而我们不会这些技术,造不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掌握这些技术?他们于是找到了最终的答案,道不如人!就是我们的文化不如人家。

这些知识分子们觉得终于找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根。他们决心要给中国做个大手术:给中国文化来个大换血!他们的逻辑在当时具有极大的鼓动力:中国之所以科技不昌明,知识不普及,遍地是文盲,就在于儒教垄断僵化了文化教育,而文言文过于艰涩,汉字过于繁难,比起西式教育和字母文字,儒学和汉字难以让普通人获取知识,受到教化,不利于开启民智!

于是,这些知识分子主要就是冲着汉字使劲。但这些人中又略有不同。胡适和陈独秀等人主要目标是废止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今天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是不用文言文了,但在教学科研和艺术作品中,文言文的地位仍不可动摇!

而谭嗣同、梁启超、钱玄同、鲁迅、蔡元培、吴玉章、瞿秋白、刘半农等人则力推汉字拉丁化,采用拉丁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他们甚至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搞出了各种方案,也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支持。这种推动力的惯性极大,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

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种被认为比较可行的汉字拉丁化方案被上呈到国民政府,等待批复颁行之际,一位大才子以其几篇奇文,终于让当时的国民政府没能下决心废止汉字,这个人就是赵元任。

赵元任,1892年生于天津,1982年逝世,学贯中西。他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后到清华任教,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同称“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在国学、数学、哲学、语言学、逻辑学、物理学、音律学等领域造诣高深,成就斐然。他还精通十几种外语,30多种中国方言,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到底写了何等雄文,竟致国民政府搁置了文字改革进程?这就是他在1930年前后写的两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同音文”:《施氏食狮史》和《季姬击鸡记》。

《施氏食狮史》全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此文通篇的字都是一个音,即shi,只是调不同。赵元任的本意是指出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致命弱点:汉字众多的同音字在拼音文字中根本没法区别!先生这一军算是将到了点子上,不但让国民政府意识到了问题不那么简单,也让那些欲废汉字的激进文人无话可说!

但这事儿并不算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群众扫盲运动的推进,繁体汉字复杂难认难记、不便于人们识读书写的问题又被揪出来,不少知识分子旧话重提,主张汉字拉丁化拼音化。

但我们的开国领袖们并没有头脑发热,于是政府采取了稳妥务实的办法,既要使汉字方便人们认读书写,同时还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简化汉字,二是颁行《汉语拼音方案》。此时的汉语拼音已不是要取代汉字,是汉字认读的辅助工具。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强劲回归,加之汉字的键盘输入问题彻底解决,终于无人再念废除汉字的经了!

现在看,汉字简化可能确实利弊兼有,它与汉语拼音一道,对提高全国人民识字率,普及文化教育,的确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大家并不希望重新回去书写繁体汉字,因为这确实繁杂费时,但尽量设法多认读一些繁体汉字,所谓“书简识繁”,还是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因很简单,迄今为止,繁体字占据了中国文化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你若想看原版古书,或想去古籍书店、旧书市场淘善本书,不认识繁体字怎么能行!

汉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文化的瑰宝。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为保护和传承汉字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赵元任先生,以及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和文化巨匠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