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专家传授“美育经”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扫码回看外滩教育论坛
对青少年而言,美育是什么?可能是一段旋律,然而,相比音准,拥有一颗热爱歌唱的心更要紧;可能是一首小诗,然而相比文采,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更可贵;也可能是一节课,哪怕是看似枯燥的数字,若教有智慧,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逻辑之美、思辨之美……昨天下午,多位沪上知名校长、美育专家做客“外滩教育论坛”,探讨中小学美育如何为孩子提供感知美、学习美、创造美的机会。“总有一个舞台会向孩子绽放,每个孩子拥有向美而行的机会。”
把美育嵌入校园活动
在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质朴但不失设计感的纸质笔筒。当你拿起它仔细查看后发现,这个笔筒并没有产品商标,甚至有些细节处理得还有点粗糙。“这个用环保材料制作的笔筒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设计到制作都是出自我们学生之手。”许军说,每年学校都会举行此类环保设计大赛,有过笔筒设计,有过计数器设计。“设计过程里,不仅让孩子了解学科知识,更要在兼顾实用的基础上注重美学设计。每件‘设计成品’还会有一张收藏证书,上面有校长的签名、也有孩子拿着设计作品展示的照片。这不仅是为了鼓励孩子向美而行,体会被认同和尊重的感受,更希望他们从学校毕业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后,见到证书能回想起当初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美好。”
许军认为,学校应该是育人场而不是秀场,美育体现的应该是价值共识和生动实践,融入在学校日常的课程、校园生活的细节之中。比如,每年学校的“冬之韵”演出会持续一周,和大部分学校不同,演出并非是一台晚会,而是每个年级组织一场演出,曾有年级三分之一的学生登上过舞台;在延安初中,数学周活动已连续举办10年了,而每年的数学周“会徽”都是由学生设计、展评并最终海选出来的,让获奖孩子介绍设计过程和发现的数学之美;昆曲、建筑设计、打击乐队、电声乐队、戏剧社课程,一项项美育课程开设出来,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美”。
在家上美学第一课
上海市特级校长、奉贤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校长何哲慧曾接到过家长的一通投诉电话:为什么校服一定要配小白鞋?对小白鞋的坚持,其实是何哲慧对美育的坚持。“孩子的校服是红色的,如果胡乱搭配上花里胡哨的球鞋、绿色的毛衣,教孩子欣赏美还有什么说服力?”
在何哲慧看来,家庭是引导美的第一课,先要从引领家长的仪容仪表开始,于是学校成立了妈妈礼仪队。“当妈妈们懂得了如何着装,孩子们也会落落大方。”学校还成立了爸爸俱乐部,推出了一档亲子朗读节目,让爸爸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读,父子、父女读得深情并茂、潸然泪下,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深深刻入心中。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一部分,不应只存在于课堂内、校园内,而要延伸校外,引领家庭,让学生行到之处、看到之处皆是‘美’的引导,从而做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为孩子创造美育大环境。”何哲慧说,学校要带着孩子走进社区,更要鼓励家庭组团打卡博物馆、艺术中心,让孩子们参加寻美研学活动,把美的故事演一演、创一创。
上海的艺术家们也将美育送进校园。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说,专业的艺术院、团让关于“美”的社会资源惠泽学校教育,戏剧进校园、大师进校园、艺术名师工作室让孩子们有了许多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也让教师们得到了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艺术中的真善美,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表达,教育戏剧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手段。”
艺术教育影响深远
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中学艺术教研员钱熹瑗认为,美育课程提升公民素养,它不该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群设计的,而应该面向人人,贴近人们的实际。“而且,美育不光是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美的教育,情的教育,爱的教育,皆以涵养感情为要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涵养情感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美育课程就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实践立行的艺术学科育人目标,并让艺术教育成为影响人终身的教育。”
“美育是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艺术教育是一个主要渠道,那就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教授说,美育教师要“德艺兼优,教演并举”,既要成为艺术专业上的达人,美育上的能人,更要成为学生成长中“点火者”。“孩子成长是动态,拥有无限潜能,老师就要不断‘点火’,随时随地发现孩子身上美的潜质。每个孩子都有享受美育的权利,要让每个人都能在美育工作中体会到爱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社会最为关注的:将来美育会怎么考?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真正的美是孩子在从事一项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他会为自己骄傲,会觉得被认同,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美育的评价方式一定不是让孩子背几百首诗歌,记住几百张图片是谁画的,如果是这样,就偏离了对美的追求。美育说到底就一句话,让孩子们从事和美相关的活动,去唱歌,去跳舞,去弹琴,去剧场观摩演出。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一定就产生偏差了。”
本报记者 马丹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