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以情筑梦 上生·新所如何重获新生 未来长三角城市会长成啥样
第8版:文体新闻 2020-12-21

未来长三角城市会长成啥样

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让人可见一斑

“其昌栈Pujiang Mirror”

蒙西菜场店招

滨江骑行道

从图书馆、实体书店到小区口、弄堂里甚至小菜场……上海乃至长三角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今后会“长”成什么样?又将以怎样的格局和设计为我们带来何种美好生活?这些空间设计又如何改变了建筑师的追求?由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指导单位的2020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日前在浦东滨江民生艺术码头举行。从百佳空间、十佳设计师、最美空间等获奖名单中,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美好生活空间的大致模样。

小菜场为什么不能有文化

在获得“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的名单中,不仅有思南书局·诗歌店、丁聪美术馆、金山嘴渔村新游客接待中心,也有黄浦区的蒙西菜场、杨浦区的勤海睦邻中心、长宁区的愚园公共市集等便民场所。小菜场能列入“公共文化空间”范畴吗?大赛举办之初,曾经引发评委两极评价。有的认为不应该,更多评委则举双手赞成。评委会主席、全国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专家蒯大申谈及,大赛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在城市微更新之际,以建筑设计的美学力量“唤醒”一片区域,使之不仅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文化乃至精神地标。

考虑到蒙西菜场周边环境——装饰主义小别墅、法国梧桐等,枪篱笆(野竹篱)成为蒙西菜场的主要视觉元素。建筑设计师认为,菜场不是超市——超市是纯粹的商业空间,讲究每平方米的收益,菜场其实是邻里交流的公共文化空间,因而人性化设计最重要。因此,在菜场外,专设了波浪形、枪篱笆环绕的座椅,能让社区居民休憩、聊天、下棋……这兼具视觉美观与实际功能的点睛之笔,也成为评委选择它的重要理由之一。.而由一个老旧菜场改建的勤海睦邻中心和愚园公共市集能获奖也是同理。

家门口为什么不能更美化

“百佳”名单里,还有爱民弄社区微更新、昌五月半湾、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空间美化案例。

爱民弄有历史、有故事——宁波路587弄原名“慈安里”,曾是南京路上好八连露宿的地方。1983年起,好八连与这里的居委、街道一直保持良好互动,是“军民鱼水情”的范例。因而,建筑设计师把对这条里弄的改造升华成为“弄堂的细胞疗法”——替换、修复老旧设施,以点带面、焕然一新。这里原本因为功能区无序而显得空间杂乱,如今则把功能区重新梳理,使得动线流畅。公共晾衣架不仅改成多边形,还镶上了灯管,使之成为靓丽夜景——还与新增的公共座椅下的夜灯交相辉映。昌五月半湾,位于浦东昌五小区南码头路侧,原本是被整治后与街道间形成的荒芜边角绿地,如今成为一处具有江南园林意境的社区公园。值得称道的是一条廊道,可坐下可游览,混凝土勾勒出的月洞门,既框出景深,又框出意境。不过400米,竟显出曲径通幽的味道。

新华路669弄弄堂口,有一个净宽也就1.1米,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微空间”,原本是公用电话亭和小卖部所在地。如今,窗明几净,成为该弄居民唯一的一个室内交流场所。居住在这条弄堂的建筑设计师何嘉,看着这块地方从电话亭、小卖部撤掉后堆放杂物反而引发居民矛盾,于是干脆让居民一并参与改造设计,提出他们想要的功能并依此改建。于是,一个焕然一新的休憩小站出现。大家在此聊天、织毛衣、下象棋、收快递,甚而成为方圆几十里中唯一一个“让保洁员进屋的”的休息点……这个微空间,充满人情味。

微更新就应该更普遍

在获奖名单中,当然有一些诸如长三角路演中心、枫泾古镇等大体量建筑和规模化区域,但是评委里,无论是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戴珩,还是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张松、范文兵等,都认为难度更高、城市更需要的,是中心城区小微空间的“升级换代”,亦即贴近居民生活边际甚而融入居民生活的空间改造。这类项目对建筑师而言,更需要创造力和共情力,且相对收益少、“客户”“烦”。但是,做成后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简直是“换了人间”。

例如“其昌栈Pujiang Mirror”就是在其昌栈轮渡站二楼,装了很多镜子,既有变形的哈哈镜,也有映出黄浦江江景的铺天盖地的镜子。在等轮渡的短暂时刻,能让路人玩得开心。这一瞬间,就是城市生活里小变化带来的大美好。还有的项目似乎没好好起过名字,干脆就以“虹仙小区半地下空间及屋顶广场”命名,其实就是通过有着视觉美感的设计,让这两片空间成为居民的运动场所……而居民也提出了建议,参与了设计。

十四五规划已对上海城市发展提出明确的格局分布,但居民身边空间的小美好、小确幸,还待我们不断发掘,不断创造,不断以情筑梦!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