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全球最高酒店 上海J今内部试营业 外资企业与“上海机遇”并肩同行
第2版:要闻 2020-12-28
见证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成为大市场的受益者

外资企业与“上海机遇”并肩同行

1979年,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法》。第二年,迅达公司从风景秀丽的瑞士卢塞恩来到中国,成立中国第一家工业性合资企业。今年,它在上海迎来了入华40周年的庆典,将这里视为“第二家园”。

40年来,中国持续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机遇的市场之一,而上海始终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外资企业掌门人的眼中,这座城市长期领开放风气之先,企业的发展之路始终离不开“上海机遇”。

新一轮开放已经打响发令枪,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四十年前独领风气之先

1979年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神秘而又充满未知性。但一批具有长远目光的企业家却预料到,中国会在未来成为非常重要的市场。瑞士迅达公司的创始人Schindler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80年,经过半年多磋商,迅达电梯与中方股东一起成立了中国工业领域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迅达中国。从此,中国电梯行业掀起了引进外资的热潮,迅达电梯及其附属北京电梯厂、上海电梯厂在合资经营道路上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也为以后众多的中外合作企业提供了经验。

谈起这段历史,迅达(中国)现任首席执行官施达毓满是感慨:“从1980年开始,中国就成了迅达的‘第二家园’,我们不断将先进的电梯技术带到中国,包括迅达首创的Miconic 10目的楼层控制系统、无机房电梯专利技术以及随后问世的多代PORT技术等。这些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均在第一时间通过迅达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人才素质和制造能力,外资企业也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更时髦、更美好的消费品。1981年,十多款资生堂的进口护肤品和彩妆第一次进入北京友谊商店。尽管零售价格高达100多元,但还是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这让资生堂意识到,也许机遇就在此处。

从中日合作起步,指导中方建厂生产,到独立投资建厂,为中国市场创立全新品牌,资生堂一步步将美丽带到中国。2004年初,资生堂中国第一任总裁斋藤总代表从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手里接过了上海第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证书,开启了在沪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市场成为增长引擎

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成为了大市场的受益者,这些扎根上海、深耕中国的外资企业,如今无一例外地说,中国市场是其全球业务的增长引擎,“在中国、为中国”也成为他们的共识。

你知道吗?上海在用电梯达到了26万台,是全球电梯最多的城市,而且“冠军”地位已占据了十多年。为了与大市场相匹配,迅达中国在上海的投资也是大手笔、高能级。2016年,迅达在上海嘉定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而这里的研发中心则负责迅达全球的核心产品管理,这是迅达集团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见证了迅达立足长远的意愿。

而在资生堂中国的大事记中,2011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资生堂上海工厂的产量破亿,成为集团海外生产基地中的最大工厂。资生堂中国也成为集团全球六大地区总部之一,自2017年起,中国已经成为资生堂海外第一大市场,2020年前三季度在华销售额达1550亿日元,占集团整体的23.7%。

资生堂中国区总裁藤原宪太郎说,资生堂在中国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上海浦东这片沃土,我们在享受“制度型开放”的红利之际,持续刷新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但中国经济和产业链的韧劲,在疫情下作用尤为明显,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撑起了不少外资企业全球市场的“半边天”。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参展商们也纷纷用重磅新品“加码”展会,中国市场、上海机遇被视作助力其走出疫情阴霾的加速器。

做更加“中国”的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和本土人才的成长,外企不再是“神话”,但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外资企业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外资企业正在通过新一轮的本土化,在中国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市场完成更好的“内嵌”,从全产业链拓展、管理团队更迭、研发中心转移乃至决策机制的变化,系统性的本土化已然启动。在进入中国市场40年后,外资企业也正在汲取中国基因,重塑面貌。

目前,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有479家,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本土化生产到本土化研发,再到决策能力的倾斜,外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今年3月,资生堂入驻上海奉贤东方美谷,突发的疫情也没有减缓双方的合作步伐,这将是资生堂在中国的第三个研发机构。“我们希望借助东方美谷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和创新研发,不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穿品,推动‘美好消费’。”

而在外资企业的中高层中,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通”,也出现更多的本土面孔。新生代管理层中的本土雇员既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也更了解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手中业务的决策者。

坐在北外滩的办公室里,俯瞰浦江对岸的城市风光,圣戈班亚太区掌门人孟昊文活跃于中法商界,今年9月刚刚获得“白玉兰荣誉奖”这一殊荣。“10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时至今日,对上海的爱始终没有改变。”他说,上海是一座魅力之城,为我们创建了卓越的商业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奉献。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