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征途多艰难  清白留人间 给上海的礼物 垛田菜花香 “忘性”并非一无可取 千里曲缘一寺牵
第21版:夜光杯 2021-06-15

给上海的礼物

曲玉萍

周五工作时,偶遇了一位叫“西尔维娅·阿历克谢”的女士,她的优雅风度和浓重口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聊天中我便问:“您是俄罗斯人?名字听起来很特别。”她说:“不,这其实是个亚美尼亚姓氏。话说起来就长了,我们家不仅跟俄罗斯有关,还和中国有些渊源呢。”

西尔维娅的这句话,把我熟悉的上海和我完全无知的亚美尼亚神奇地拉近,也把两个陌生人瞬间连接在了一起。

我毕业工作后有几年一直住在南昌路,附近瑞金路口有一家老大昌。当时这些上海本地老字号普遍经营不善,在众多港台烘焙品牌碾压下,门可罗雀,日趋没落。我进去买过一两回,无论卖相还是口味都乏善可陈,就再也没光顾过,更别说探究它的历史渊源了。前几年,淮海路社科院的附近重新开出了“老大昌”旗舰店,不仅店面亮堂,几样招牌经典也很快成了日日排队的网红糕点。

然而,它和西尔维娅以及亚美尼亚有什么关系?

原来,亚美尼亚人一直被视作世界上的“流浪民族”,由于历史上饱受磨难,他们从没停止过在地球各个角落辗转迁徙。上世纪初,西尔维娅的外公还是个孩子时,为躲避纷争和仇恨,随家人从土耳其逃到了当时的俄国;没过几年,俄国爆发内战,只好又收拾细软,举家逃往了荷兰殖民之下的印尼。可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那里又成了日军垂涎之地,无奈全家老小只好离开,坐轮船投奔了上海的远房亲戚,其中就有经营“老大昌”西饼店、并兼职亚美尼亚救济会的查卡连兄弟。

我只听说“上海方舟”接纳过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殊不知还有更多人曾在这里得到慰藉。亚美尼亚人擅长酥皮点心,而颠沛流离更让他们的面包和糕点博采众长,融合了各国特色。当时的上海,成为这些苦命人栖居的家,而他们也用勤劳和手艺,为老上海带来了新鲜的异国风味。

老大昌当年便是沪上著名打卡地,很多电影都以它取过景。后来被易手,解放后公私合营扩大了经营面积和品种,先后改名为“井冈山食品厂”“红卫食品厂”。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恢复了原名“老大昌食品厂”,并随上海的经济发展,经历沉沉浮浮。

“我从小到大都认为西番尼、泡芙、拿破仑、蝴蝶酥、哈斗、咖喱角、杏仁排、掼奶油……这些东西,就是传统的老上海点心,而且老大昌也是上海的百年老字号。”

“很高兴上海人能这样认为。亚美尼亚人浪迹四海,所到之处皆是家。我们可能是俄罗斯人、印尼人,也可能是法国人、荷兰人……食物没有国界,这便是我们带给上海的礼物。”

当你下次走进淮海路上的“老大昌”,要上一份网红点心,千万不要忘了这是来自远方的礼物;记住这座城市如何以包容之心接纳过那些风尘仆仆的人,又如何用开明和大气接受新鲜事物,令其成为自己深厚文化的一部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