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七绝  题佳人持竿图 芝兰并茂  老石峥嵘(中国画) 人生十不求 职业的滋养 偶拾“夜明珠”,赠与《夜光杯》 在日本吃鸡 猫冬
第12版:夜光杯 2022-01-10

职业的滋养

扫一扫看更多精彩访谈

杨晓晖

同事马息壤在编教育版面《桃李芬芳》时,把伦丰和老师介绍给了我,他是于漪老师的学生。这样,我有了于漪老师的联系方式。

在编辑2018年有关教师节的“十日谈”时,我第一次打电话给于漪老师,希望她能给我们写一篇。不知于漪老师当时身体欠佳还是忙,是婉拒的,但是架不住我的诚恳邀约,最后答应了。这就是刊登于2018年9月5日的《难忘那本黑皮封面的笔记本》。文章记载了她昔日的一个学生在教师节时把有于老师精心批改字样的读书笔记送给了她。“而今,这本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礼物,封面已破损,纸已全部发黄,但它会不断提醒我:当教育受到社会上乱七八糟价值取向冲击时,教师一定不能随波逐流,要千方百计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做人的教育,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为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人生是单程票,没有回头路,要精心再精心。”

除了赞叹于老师文章的立意,还为第一次看到她的字迹而惊喜。如此端庄秀气、漂亮干净。她的手写稿是通过她的儿媳史玲玲老师微信发我的。当时给几位同事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一代名师上课的风范,那是可以想见的。

庆祝晚报复刊四十周年的“十日谈”,心中想着一定要有于漪老师的文章,但又有顾虑,听闻她腰椎受伤。史玲玲老师把电话转给于老师听,“晚报也不容易……”当于老师要求告诉她交稿日期,以及说出以上那句话时,我看到了希望!两天以后,玲玲老师发来了于老师的手写稿:《向前,奔流不息》。三页文稿纸,仍是端正清晰、认真有力的字迹,没有任何涂改痕迹。“河流从来不睡觉,奔流不息,涌往大海。”好美的句子,好深的感动。

晚报老同事吕怡然老师是于漪老师的儿子黄肃复旦附小的校友,他给我看了复旦大学出版的黄肃父亲黄世晔教授的纪念集。黄肃回忆父亲的两万多字文章厚重而珍贵。其中有一句更是令我震撼。文中写道,他父亲和周基望是西南联大最要好的同学。周基望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两人有讨论学术问题的书信往来,“因为我父母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所以几乎不保存信,有点可惜了。”——黄肃并没有想到,他这段文字使我这个老编辑想了很多问题。

文字是一生的事情,修养更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