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上海高度见证智慧巅峰 “榜样的力量是最大的财富”
第A05版:女足 2022-09-23
王天一问鼎“上海杯”象棋公开赛

上海高度见证智慧巅峰

张晓露

“上海杯”决赛中的王天一

9月21日,第二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决赛在上海中心大厦上演,当今象棋界两位最优秀的棋手王天一和郑惟桐进行了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王天一捧得冠军奖杯及30万元奖金。

同时结束的女子组比赛,陈幸琳夺冠。赛后举行的闭幕式上,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和市府副秘书长黄永平分别为男女冠军颁奖,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等受邀为决赛开棋。参加闭幕式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中心主任朱国平、中国棋院象棋部主任郭丽萍、上海象棋协会会长王连云、上海棋院总教练单霞丽等。

专题撰稿 特约记者 张晓露

一场智力运动比赛安排在600多米的高空举行,这是创纪录的盛举,但对于比赛的两大真正主角“象棋”和“上海”而言,这又似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城市需要其独特的文化标志,象棋就是申城人们广泛参与,展现城市精神的代表之一;国粹也需要展示的舞台,而在上海的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留下过“象棋传奇”。

百岁老棋王 爱国“总司令”

1916年,29岁的温州平阳人谢侠逊只身来到上海,成为《时事新报》发行员,当报社老板黄溯初开会征求提升发行量的方法时,谢侠逊提议创办象棋专栏,有扎实象棋和古文功底的他成了专栏编辑,收集古谱、传递棋讯、组织比赛或交流活动,借助方寸之地,把全国棋界名流汇集到上海。一位叫费绵钦的政府要员将来往上海的棋手编列出一份《总司令部职员姓氏表》,以棋力和知名度分别授以军长、师长等不同军衔,尊谢老为“总司令”,刊登在《时事新报》上,顿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在谢侠逊之前,象棋界鱼龙混杂如一盘散沙,有了谢侠逊和《时事新报》,棋手交流有序,赛事组织规模日增,为象棋棋手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阳光大道,上海也确立了全国象棋中心的地位。谢侠逊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把爱国视为第一要义,他编排爱国排局如“八国联军”“鄂军起义”等,把象棋同时事结合,引发读者共鸣,报纸发行量上升,其他报纸也纷纷效仿,甚至聘请谢侠逊兼职编辑,上海出现空前的象棋热。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谢侠逊做出惊人之举,他辞去报社营业部经理等一切职务,赴南京请命作为政府特使下南洋,干什么?为抗战募捐。当时政府任命的特使一共五人,赴欧美的分别是胡适、萨镇冰等名流,只有谢侠逊是一介布衣平民,一个提箱,一副象棋,以棋为媒一边交流比赛一边宣传抗日,一年多的努力奔走竟换来5000多万元捐款和3300多位南洋华人子弟回国为抗战服务,是特使中成绩最好的。回国途中,侵华日军肆虐、国土沦丧,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赶到重庆,募捐款分文不少如数上交,而这时他在老家的妻小过的却是家徒四壁的生活。所幸谢老亲眼看到了国家和象棋的新生,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享年百岁,几乎成为现代象棋史代言人。

远东第一楼“魔叔”笑登场

除了谢侠逊、胡荣华这些本土棋王之外,上海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象棋交流中心,也见证了很多南北棋王崭露头角的时刻,如广东杨官璘、湖北李义庭、黑龙江王嘉良无不如此。

广东也是中国象棋重镇,顶尖棋手频繁来上海交流,尤其是夏季南方酷暑难当,很多棋手就选择来上海,一边避暑一边交流。上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杨官璘跟随前辈棋手初到上海时还默默无闻,他频繁出入茶馆、文化宫等埋头比赛交流,棋艺猛涨,渐渐后来居上。上海本土的一线棋手先后败在他手中,就有好事者促成他和当时上海棋界顶梁柱,后来成为胡荣华指导老师之一的何顺安下“十番棋”,赛场选择在“远东第一楼”国际饭店。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因为当时象棋是上海群众文化中极受推崇的项目,现场观战每场都买5角钱的票,居然还一票难求。外号“小阿四”的何顺安祖籍浙江宁波,性格温和沉稳,平易近人,深受宁波同乡追捧。这场漫长的对抗赛本来是势均力敌,杨官璘冲劲足,何顺安老练应对,竟然连续九盘棋下和。观战的棋迷意犹未尽,尤其天天盯场的“宁波帮”告诫:“小阿四,最后一盘你再不赢,我们大家都退票。”这盘棋何顺安是后手,带着压力求胜结果反而输了。杨官璘一战成名,“魔叔”名号从此一马平川。每年他至少有半年多时间在上海大新公司(上海市第一百货前身)顶楼摆擂对弈,世称“无敌擂”。后来还是相关政府部门出面,以上海的收入为标准,把他请回广州,扛起南粤棋界的大旗。

相比之下,70年前“巅峰之战”要打些折扣,因为并非在国际饭店顶楼对弈。不过棋界之前的“巅峰”纪录也是在上海创下的:1995年5月1日,为欢庆东方明珠塔发射开播,在263米观光层举办了STV杯新闻围棋赛,对阵结果是马晓春战胜陈祖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