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看展 一碗汤不够稠的面 五星红旗下的海外商战 90未晚,还来得及 贬值的“大师”莫如新人 面对AI,雕塑艺术象征着人类的尊严 好好的我们选择留在舞台上
第18/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19-02-03

贬值的“大师”莫如新人

◆毛时安

因为工作关系,这些年我见过许多文艺界的“大师”。在大师的行列中确有一些在舞台摸爬滚打一辈子,艺术成就极高,德艺双馨,至今仍在努力不懈的艺术大师,而且他们也从不以大师自居。但恕我直言,当下顶级的形容词通货膨胀率,“大师”也是如此,贬值得很厉害。文艺界“大师”云集,未必是好事。有的“大师”曾经火过,但现在已经过了保质期,艺术上开始平庸平淡。有的“大师”只满足在媒体上亮亮相发几句牢骚讲几句怪话,艺术上荒疏已久,画图的胡涂乱抹,演戏的荒腔走板,导戏的以不变应万变。极少数“大师”,则是自我膨胀和媒体炒作的结果,并没有一天“大师”过,真的是徒有虚名。我就见过一些笔墨功夫极差的国画大师。

这些年,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文艺的投入力度。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一个,就是“抢”大师(“抢”这词在我年轻时,有点贬义为主,现在语言发展了,到处流行一个“抢”字。)经常是同一位大师同时被抢到了不同地区落户。各地政府不但给高薪,给房子,有的还给了地,甚至盖了气派豪华的展览馆。结果呢?大师在那里挂了个名,对当地的文艺创作文艺繁荣并没有起到期待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我是非常尊重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的。他们都是毕一生修炼之功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所以,我非常不赞成“大师”封号满天飞。我更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把目光和财力只聚焦在大师身上,特别是名不副实的“大师”身上。与其如此,不如多匀一些机会和资源给新人。近期舞台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还有可加工的空间,但甫一亮相,就让人耳目一新。我分析了它大体成功的三条理由,其中一条就是启用了两位80后的年轻编导韩真、周利亚。她们努力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新发展,为革命历史题材注入了新时代的青春活力。当三米多高的大象迈着蹒跚的步履在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中灵动地向观众走来时,人们都没想到它们的生命是由85后的制偶师冯呈祥和他年轻团队自主研发的。而上海民族乐团在《英雄》《共同家园》《上海传奇·外滩故事》《海上生民乐》启用了许多年轻的作曲家,奏响了探索民乐新时代转型的新的乐音。

所以,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争抢、哄抬鱼龙混杂的“大师”,不如我们花一些时间,花一些精力、物力和财力,给年轻的艺术家以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就像我们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措施那样,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让我们在青年中寻找、发现、培养、成就明天的艺术大师。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