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我家与上海解放的故事
第20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2019-05-19

我家与上海解放的故事

一九四九年解放军进入上海

◆蓓蓓

编者按>>>

回顾70年前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我们心潮澎湃。那些前辈,多少珍贵的纪念,曾经冒险的战斗,青春无悔,献身祖国。今天本版聚焦的是一个家庭里的成员为地下党工作、迎来上海解放的故事。

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5月28日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成为中央直辖市。父亲、叔叔、表舅每每说起在迎接解放日子里的人生故事,都会感慨万分……

父亲的故事

黎明前后

父亲翁肇刚在浦东洋泾中学高中毕业后去了一个名叫“北宅小学”的学校当上了老师。校长孙水观待人热情,工作干练。她仁慈办校,凡贫寒子弟学费减免。因而20岁的女校长在四乡八里口碑好,有威望。

1949年初,上海正是国民党血腥统治的黑暗时期。父亲慢慢发现校长很忙,白天上课,晚上开会。好奇的父亲也参加了晚上由校长组织的讲学活动。其实孙校长的身份是地下党员。当时,开展地下党活动很危险,国民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愿放过一个。孙校长带领下的地下活动组织严密,单线联系,开会必放哨,联络有暗号,凡刻印的秘密材料、同志传来的情报等都藏在学校厨房灶头烧火坐的凳子里。凳子用砖砌成中空,将材料放在里面,用稻草铺上再用板子盖好卡住,那地方又黑又脏,不会引人注意。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南桥地下党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的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斗争,搜集敌人情报,筹集解放军作战部队的粮草,策反地方军警。

地下党员、同学傅浩成为父亲的引路人,18岁的父亲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一员骨干。1949年4月21日,大军渡江后,国民党党政军警人员惊恐万状,为了防止他们溃逃前销毁档案,南桥地下党支部向他们发出信函,要他们保存好一切档案为人民立功。5月初,国民党残余部队的散兵游勇到处敲诈抢劫,地下党组织了工商自卫队,维持社会秩序,并贴出“安民告示”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

70年来,经过历次磨难,父亲唯有一张奖状没有丢弃,那是新政府发给个人的第一张奖状,表彰父亲在“夏征造串”中表现突出。当时为了支援部队解放全中国,奉贤县委接到党中央夏季征粮的指示后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农村,进行宣传教育。1949年度的公粮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为了全身心投入征粮运动,父亲从学校里搬出参加了征粮队伍。那时候下乡征粮有一定的危险。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四处流窜,见到征粮队员会放冷枪,另一方面乡下的土匪也猖獗,他们也要抢粮。征粮队伍中有几名战友为此牺牲了,也有几个遇到土匪被抢了,但这种局面不久就被解放军驻军部队控制了,治安越来越好了。1949年11月,父亲参加的夏季征粮以实征三万四千零九吨(以小麦计算)而圆满完成了任务。父亲受到了第一任县长的嘉奖。

最使父亲心生澎拜难以忘怀的是解放战争胜利60周年的聚会。8位当年并肩在迎解放日子里共同战斗过的地下党战友从全国各地赶往南京老领导孙水观家里快乐相聚一周……父亲说:“我后来叫她“水姐”,她指引我们走上革命之路,她也像大海一样包容我们,保护我们,这种情谊超越亲情!”回味战友相逢的快乐,父亲说:“时隔60年,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相互握手和倾诉,不用担心国民党残余势力的迫害,不用担心土匪的抢掠和冷枪,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诉说着那些为了和平而一起走过的日子。”

如今,父亲经常与引路人傅浩大哥在电话里彼此加油鼓劲:向健康的百岁进军!

叔叔的故事

英雄少年

翁肇基叔叔是家中五兄妹中身材最瘦小的一个。祖母说,因为早产医生说难养活,所以唯有二叔是亲自奶大的。然而长大后,叔叔是五兄妹中学习成绩最棒的。15岁的他以数学、物理满分的成绩考取了南洋模范中学。1947年9月开始,叔叔住进学校宿舍后,常偷偷去附近的交通大学阅读、抄写大字报,了解解放战争的形势。

叔叔10岁时正逢抗日战争,母亲带着他去西安探望父亲。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惨况。河南那里灾荒,灾民成批活活饿死。途中茫然不知买了“人肉馒头”充饥,幸亏同伴识别才惊恐丢弃。到了西安,居住地带有几个国民党军官也住在一个区域,叔叔亲眼目睹了几个国民党军官欺压贫苦邻居,偷电、囤积大量的食品、布缎。有一次,叔叔被街坊误为是国民党军官的家人而遭一顿打。后来,面对社会动荡,物价飞涨的局面,叔叔开始痛恨国民党,相信共产党。

1949年2月,16岁的叔叔在同学章以樽的介绍下,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共产党外围组织简称“新青联”)。这以后,叔叔与章同学单线联系,成为上下级。为迎接上海的解放,新青联成立两个队,一个是上海宣传队,一个是上海保卫队。叔叔参加了宣传队,白天,叔叔凭“数学尖子”担任补课班教员,以补课为名向同学们宣传革命道理。夜晚,叔叔外出张贴革命标语。

解放前夕,让上海地下工作者十分警惕的便是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属下的新式镇压工具——“飞行堡垒”。一旦发现上海地下党与进步人士开展活动,飞行堡垒镇暴队就迅速、快捷疯狂镇压,格杀勿论。有一次深夜11点多,叔叔完成贴标语任务后返校,在南洋模范中学门口一辆红色飞行堡垒车停下,镇暴队拦住叔叔,进行搜身检查。还好原来藏在怀里的标语都贴完了,所幸没有证据被放了。叔叔说,当时好险!如果敌人来得早一点就暴露了,命也就没有了。

在一片锣鼓声中,全国人民喜洋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叔叔如愿考上了军政大学。1950年10月,经过严格的筛选,瘦小的叔叔居然能成为我国第一批光荣的空军战士,当时激动无比。亲眼见证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过程,至今叔叔还为之兴奋和自豪。但最为遗憾的是,由于体重未满50公斤,叔叔当不了飞行员,只能分配在空军地勤部门负责飞机的给氧工作。1951年,叔叔又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全军开始了“学文化运动”。这下叔叔可神气啦,他当了文化教员,团长、政委都是他的学生。因为数学教学成果显现,叔叔荣立了军队的三等功。

然而,就在人生最为升华的时刻,1954年,国家实行军衔制。军衔制规定“凡体重未满50公斤的军人一律不能留在部队”。叔叔想尽办法体重就是不能达标,有战友支招叫叔叔手握两块铁去称体重,叔叔不愿造假。最终体重不达标,叔叔黯然离开了为之热爱的军队……阅读了一部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工业建设的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后,叔叔受其影响,决定为了建设新中国要从事“地球雕刻师”的工作,他报考了太原建筑工程学校,之后他为中石化的建设工程奋斗了30年,在领导层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叔叔一生有四次性命攸关:早产出生,医生宣判养不活;16岁时,逃脱了国民党“飞行堡垒镇暴队”的追杀;20岁参与抗美援朝时,在给飞机给氧时不幸遭受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后抢救重生;40多岁时在上海石化的工程建设中遭严重车祸……我们笑对叔叔说:“您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叔叔说:“如今,我享受党的阳光雨露,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真是后福不浅,十分知足……此生唯有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

表舅的故事

峥嵘岁月

朱明表舅出生于江苏海门的富商家庭。他3岁丧父,6岁母亡,从小由姑妈管家衣食无忧。1949年,淮海战役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在南通学院读书的表舅因为战乱弃学回到了家乡海门镇。由于国民党朝野腐败,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老百姓对政府非常不满。在前途迷茫之际,表舅从同学那里接触到了解放区的进步文艺读物。阅读了《李家庄的变迁》,触动很深,他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通过同学介绍,表舅加入了“民主青年联合会”(地下党的外围组织)。

为了维护海门县解放前夕的社会治安,为共产党政府顺利接收创造条件。表舅与青年联合会成员一起到大门洞开的海门县政府、警察局等机关衙门,检查保存好所有物品,关闭大门,贴上封条,防止社会混乱使财产流失。由于民主青年联合会青年学生的保护,海门县城的街头没有出现偷、盗、抢等不法行为。

不久,表舅考取了南通华中大学,踏上了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征程。至今他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学唱的革命歌曲:“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黑暗,你是舵手,指引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是灯塔,你是舵手,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得到解放。”为表心意,表舅由“朱道生”改名“朱明”,意即从此走上了光明大道。南下渡江前,组织上放假三天让学员告别家人。表舅没回家,母亲说表舅此去十年后才回家探亲。

20岁的表舅踏上了南下的征程。行军的第一天夜晚,团组织秘密召开会议,同意批准他为共青团团员,表舅激动万分。组织分配表舅南下去松江地区接管公用设施建设任务。1949年4月22日,表舅参加第二批渡江。虽说第一批渡江的解放军部队已胜利占领了上海,但国民党飞机还在上空不停地扔炸弹骚扰。队伍只能晚上渡江,没有船码头靠就涉水行走,到了江南马上行军。每天要走数十里路,有两次遭遇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干扰,队伍隐蔽在农田里,万幸没有人员伤亡。之后,为了避免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白天大家学习接受政策,天黑开始急行军。虽说连日不洗澡、不换内衣,吃的是白饭没有任何菜肴,休息住宿在田野里,表舅与很多人身上长了虱子,浑身瘙痒,特别难受,但没人叫苦,人人精神抖擞,壮志满怀。

到松江专署生产建设处报到,表舅第一次去周浦镇执行公务,就碰上了国民党青年军一支部队正与解放军在此抵抗,一场枪战,最终国军溃逃。后来,表舅接手负责宝山吴淞口的海塘维修保养工作,因为海塘地段经常有海匪出没,组织上配发他一支步枪和数发子弹……表舅说,解放初期,他们这批南渡干部都是哪里需要奔向哪里。

上海解放70周年,表舅90周岁。他说:“总结一生,感想有三:一是年轻时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路途坎坷曲折,体验了甜酸苦辣,但对革命的信仰从未动摇过,相信中国共产党最终还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二是一生清廉做人,扎实做事。三是享受政府给予的丰厚生活待遇,受之有愧。感谢党组织的关怀,争取多活几年,享受美好光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