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有苦涩,更有温暖 豫剧《重渡沟》三项高分塑乡官 中国台北市送来《阿搭嫂》,传统戏曲跨剧种擦出火花 话剧《历史的天空》,走出学院小剧场,走进十二艺节大舞台 我欲因之梦寥廓,观话剧《追梦云天》 身边的故事最是精彩 生活和艺术在这座城市里相辉映
第16/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19-05-19

身边的故事最是精彩 生活和艺术在这座城市里相辉映

◆吴翔

是艺术,为平凡生活洒下皎洁的月光。

每当夜幕低垂,石磊一家四口,总会各自拿出擅长的乐器,古琴、口弦、竹笛、大鼓,澳洲的迪吉里度管,瑞士的手碟,非洲的沙克……伴着月光,吹拉弹唱。一家人的表演被搬上了舞台——民乐重奏《和·鸣》,映衬于天幕上,满屏的星空下,即将亮相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的决赛舞台上。

他们也是寻常人家。白天,孩子们背上书包,融于千军万马中,去奔赴一个又一个考场。大人朝九晚五,奔波于柴米油盐。每个夜晚,人潮褪去,万家灯火。为什么有人在彷徨焦虑,有人在仰望星空?是艺术,为平凡生活洒下皎洁的月光。

从今年参加群星奖角逐的上海作品来看,《和·鸣》还是讲述房价与奋斗的小品《价值》,或是探讨母女关系的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抑或是浦东说书《养猪阿太》……创作的灵感大都来自寻常生活。很难说,究竟是艺术点亮了生活,还是生活观照了艺术。

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音乐类评委陆在易表示,群文作品应该与专业作品区别开来,更加鲜明地体现群文特色,凸显自身价值。群文创作必须为基层群众坚守。专业作品为了追求艺术性,可能会更多地追求审美和意境,而群文作品内容则更应接近生活,形式应更加市井气。

的确,上海生活千姿百态,就像群众的艺术创作。生活在上海,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遇见的是繁花也好,荆棘也罢,都有各自的精彩和挣扎。譬如为了今年的十二艺节,去年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就涌现了一大批讲述身边故事的作品。海派快板《暖男保安》中,保安小良针对小区内停车难产生的矛盾,通过诚信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停车问题。上海难得一见大雪,有一年上海冬天的一场暴风雪还让上海一觉醒来,被白雪装点得分外美丽,路面的积雪却已被清扫一光,这一场景感动了整座城市,情景表演《雪花的心愿》中,一对情侣因为这场雪走到一起,他们美好而高尚的爱情见证了城市的温暖,歌颂了城市中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独居老人是老龄化社会越来越突出的现象,群舞《我们的舞台》《陪伴》,戏剧小品《光荣养老院》等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深度探触老年人的思想与情感,展现了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观念上的冲突与和解。

群众文化的创作既然源于上海,一定要带有浓厚的上海生活特色,这也是海派文化中的重要一面。上海市群艺馆星舞台上,萨克斯四重奏《海上和音》奏响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时尚节拍,音乐小品《梦想之城》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让年轻的新上海人离梦想更近,女声独唱《古镇月亮》营造出“小桥流水”“欸乃橹声”的诗情画意。这些作品大部分入口都很小,但反映了大时代的大情大爱。它们植根人民、植根现实生活,同样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

对于创作者而言,上海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素材,而上海的创作机制则给了他们展现自己的平台,也给了他们互相交流提高的机会。就拿上海市残疾人舞蹈团来说,此次他们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的作品群舞《红韵》,最初参加了2018年5月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获得了“优秀新人新作奖”,之后参加同年11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从13个舞蹈作品中入选二轮选拔,最后在同年12月的第三轮选拔中脱颖而出,最终拿到了直通总决赛的唯一名额。在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方面,上海市残联提供了多个市级、区级层面的演出平台,让舞蹈团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此外,《红韵》参与过2018年“上海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扶持计划,得到了扶持基金,为舞蹈的进一步修改和打磨提供了很大帮助。

生活在上海,可以把生活创作成艺术,也可以让艺术创作融入生活。生活和艺术,在这座城市里交相辉映。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