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一定要去犹太人纪念馆看看 武术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同的故事同样的热爱
第16版:文体新闻/体育 2019-10-23

武术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专访亚洲武联形象大使赵文卓

他是不少人心目中的黄飞鸿,拳拳见肉、脚脚生风,英武气概令人倾心。

他是武术人眼里的跨界人,从赛场到片场,他的成功转型,指引不少后辈效仿。

他是赵文卓(见题图),亚洲武联形象大使。今晚,他将担任上海武术世锦赛的闭幕嘉宾。昨天,在武术世锦赛的现场,本报记者与他面对面,听他诉说自己与武术结缘,一路走来的心路故事。

梦想从八岁开始

一身黑衣、几丝疲惫,来上海后,赵文卓生病了。打完吊针赶来接受采访,但走在闵行体育馆中,看着一张张参赛的年轻脸庞,赵文卓感觉自己的病痛消除了不少——那种似曾相识的青春昂扬,让他好似看到了昔日的自己。

赵文卓出生在哈尔滨的武术世家,父亲是武术教练,母亲是田径运动员。8岁时,赵文卓就被父亲提溜到一代枪王刘洪仁的徒弟张值彬面前,拜师学艺。赵文卓擅长剑、枪和拳术,能熟练运用三百多套不同派别的拳法。从12岁起,他就开始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曾获中国全国锦标赛少年冠军、中国全国大学生比赛全能冠军。1990年,赵文卓考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1年获得全国武术冠军,当选中国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

时至今日,赵文卓还记得自己武术之路的最开端:那是八岁时的一堂课。“师父教授的第一堂课不是技术,而是武德。”他坦言,学武的人状态是不一样的,自我要求很高,每天要坚持、努力、奋进、自强,这就是“尚武精神”。也就从那时起,武术一直影响着他、鞭策着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一次世锦赛,让赵文卓有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在他看来,尽管武术运动在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时间并不久,但是竞技水平已有了显著提升。

另一种推广方式

从黄飞鸿到苏乞儿,从聂风到霍元甲,大大小小的银幕上,赵文卓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武林高手”,而生活中的他,也因为从小习武经历,颇有些侠之大义——从很早开始,他就将推广中国武术作为己任,做演员,则是吸引更多人关注武术、爱上武术的一种方式。

“我大学的专业是教育学,毕业时还曾犹豫,是要从事武术影视行业或者做老师,但后来觉得通过影视可以更加推广武术,所以一直在进行着坚持着。”在他看来,武术作品或许有些夸张或是神化,但却是一种很好的载体。他还感慨,自己很荣幸,“赶上了武侠片盛行的好时代。”

赵文卓坦言,武术的体系太庞大,推广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使命,但随着武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武术运动在民间的推广已步入正轨;而在国际推广方面,也希望能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吸引更多外国友人了解、理解武术,“这样对武术向世界的推广会更有帮助。”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