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钰芸)今天上午9时,李晶晶走进办公室前,先到商业广场看了看手扶梯侧标识的安装进度,确认标识内容、指向准确无误。“没事就去转转,提升永不停止。”这成了李晶晶和同事每天的功课。
再过12天,在建筑总规模达到147万平方米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里,将有6000余个固定标识和约1000个临时标识为全球展客商提供指引——早在6个月前,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运营中心高级经理李晶晶和他的同事,就开始用脚丈量每一个点位,更在图上、心中无数次推演,最终完成了这一切。
第一次来到国家会展中心的人,都会被它的规模所震撼。铺满整整一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型建筑,是全球会展业的“超级航母”。在它被缩小成一张2米×2米的展馆平面图后,李晶晶和同事们跪在图上,贴好上百个标识,再琢磨每一个点位是否精准。
这样的“图上推演”,是建立在为期两个月的前期调研上的。今年年初,来自合作单位和政府部门的25名志愿者,通过地铁、自驾等多种交通方式前来,在全然陌生的展馆里寻找25个指定地点,写下详细的体验报告,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标识之间距离过远,导览语句存在歧义,扶梯处缺乏标识……
“经过首届进博会的实战,导览标识系统更重视‘怎么进来’,忽略‘如何出去’的问题也暴露了。如何让展客商‘进来更顺,出去更快’,是第二届进博会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李晶晶说,在去年设置了约6000个导览标识的基础上,今年因为1、2号馆的加层而调整了约1000个,又新增约600个。最小不过一张A4纸,最大有上百平方米,每一处标识的调整,是运营中心、安保部等前后上百人的团队实地走出来的经验和反复的思考推敲。
“出去更快”,关键是在四通八达的“四叶草”里找对大方向——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分别对接哪条地铁、哪个公交站、哪座停车场,全部由临时标识做好指引。大客流“淹没”低矮标识,就要把它抬高到2.5米,抬头远望即可见。一楼通道增设灯箱式标识,照亮昏暗通道又更为醒目。连续式标识挂在铁马上,让沿途而走的展客商心中有数。他们甚至编了一首顺口溜(见下图),帮助参展者更快了解“四叶草”的结构和方位。
今年9月开始安装标识后,团队成员天天巡查纠错。“有空就去转转,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反复看反复查。”于是,几乎每晚9时到11时,你总能看到几个人停留在沿途每一个标识前,偶尔掏出手机拍照记录。“标识系统的提升只有继续,没有结束,直到展会开幕,我们仍在路上。”
导览标识顺口溜
四叶草里观展览,上下两层均有馆
展馆中间有步道,看展参会均能到
辨别展馆有诀窍,区分颜色对准号
一二馆,东北边,标识颜色像蓝天
三四馆,西北角,认准黄色错不了
五六馆,西偏南,看到红色不犯难
七八馆,南偏东,满眼绿色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