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光
两年前看过《萨利机长》,机长沉稳担当尽职的形象至今还深刻印在我脑海里。然而,影片的结尾却有点出人意料!理应被乘客赞誉的英雄却受到有关部门的调查责难:为什么不返回机场?为什么不顾旅客的生命安全,把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上?导演伊斯特伍德塑造人物是老到的,他煽起观众对英雄机长的同情心和命运的担忧,这是绝妙的一笔。最后,调查方也是按照法定程序,向鸟类学家咨询,作了十多次的模拟实验,最后判定萨利机长迫降选择点是正确的,使观众释怀。
也许《萨利机长》的这个结尾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国庆70周年上演的3部大片中我首选《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的票房已破25亿,证明了影片赢得了观众。人们观看空难片的好处就是能更加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敬畏生命。
航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是一种布满知识点的行业。飞行前对飞行员和乘务组的检查,对飞机的检查,航空的指挥大厅,坐了几十趟飞机,从未见到过。《中国机长》让我大饱眼福。
我是喜欢张涵予的硬汉风格表演的。据了解,张涵予演中国机长也是相当敬业的。影片拍摄时,高强度的风筒喷射出相当于100公斤压力的风,吹得张涵予喝风喝到不想吃饭。饰演漂亮的乘务组长的袁泉表演也十分出色,眼神特别有戏,飞行遇难混乱中,她举手投足显得沉稳冷静,就像乱云飞渡中的定海神针。可谓中国第一空姐。
特别欣赏影片结尾张涵予的冷静沉稳淡泊的表演。已下飞机的旅客都等候在飞机下,要见见把他们从死神中救回的英雄机长,想给他掌声,想给他欢呼。然而,机长平静地走出机舱门,给旅客深深鞠了一躬:抱歉,没把大家带到拉萨。
绝妙的一笔,把人物升华了,塑造了英雄机长内敛的责任和担当。
一部好的空难片,不仅要有紧张充满悬念的情节,更应该注重泼墨群像,人物塑造。在死神面前,人的性格特征,面对死亡的态度会暴露无遗。经历过空难,死里逃生的人,性格和命运都会有生活惯性所没有的变化。2018年5月4日,当时亲历这场空难的周建强把女友王维紧紧抱在怀里,对她说:我们死,也要抱在一起!多生动的细节。机长虽然是冷峻的硬汉子风格,飞机安全停稳后,美丽的乘务组长应该给机长一个紧紧的拥抱,这是一种及时的心理释压,也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
对于一个大家已知道故事结尾的“结尾”,与其用套路“为女儿过生日”,还不如拍摄一些生还者的家庭和情感变化加以表现,也许使影片更能体现敬畏生命,让观众更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