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去看看300年前的纸上海洋馆 广告
第10版:文体汇/聚焦/广告 2019-12-07
乾隆最爱的睡前读物《海错图》来到上海

去看看300年前的纸上海洋馆

《海错图》中的海鳝 吴翔 摄

海豚会跳出海面,鳐鱼有长长的尾巴,乌贼会喷墨汁迷惑敌人……比起当年的皇帝,我们的童年幸福多了,大家都可以通过书籍、电视、海洋馆等等方式畅游海底世界。而从前的皇帝,比如乾隆皇帝,他深居宫中,也向往大海,只能每天睡觉前,捧着一套《海错图》,通过想象才能参加一次海底总动员。从今日起,由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主办的“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园华宝楼举行。

作者是聂璜 太监带入宫

《海错图》作者聂璜,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画家,还是一位生物学发烧友。他在康熙年间,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多个地方,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新的海洋生物,他就画下来,并查阅相关的资料,或去请教当地的渔民。渐渐地,他画的海洋生物越来越多——《海错图》记录了371种与海洋相关的生物,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纸上“海洋馆”了。

不过,《海错图》全书完成后,并没有进献给皇上,不久,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重现江湖:据当年的皇宫档案记载,是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苏培盛就是那个《甄嬛传》里面出镜率最高的太监!

中国古代海洋类的书籍少之又少,所以,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特别喜欢《海错图》。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旨,让太监重新装帧《海错图》,还命人把它放在常去的宫殿里边,方便他随时观看。乾隆说过:“朕戎马半生,这部书满足了朕对于大海的想象!”

故宫文物南迁时,辗转运输中,《海错图》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了《清宫海错图》,这部沉寂数百年的旷世奇书得以“走出宫墙”,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妙趣横生、纷繁复杂的海底世界。

美人鱼好丑 带鱼咬尾巴

来了这里,当然要学知识。为什么要叫《海错图》,“错”,即为种类繁多的意思,早在汉代,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据说,当年皇帝用《海错图》《兽谱》《鸟谱》三本奇书网罗海陆空的生物。

走进展厅,8米巨幅海洋全览投影在眼前铺开,墙面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古代海洋景观,锦鲤跃出,幻化成龙,这种沉浸式的入场仪式结合展厅内丰富的动画场景,加上各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古人的想象世界一览无遗:“苍龙七宿”“黄鱼化鸭”等海怪传说就巧妙地讲述古人“化生说”的奇思妙想,奇幻的生物由来转变抓住了当下观众的眼球。

在《海错图》中竟有条美人鱼,不过不少观众看完之后表示,这也太丑了!书中言道“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仔细一看,什么“美人”鱼,明明是一个又黑又胖的秃顶男人!

有的图背后还有故事,比如带鱼为什么要咬住前一条带鱼的尾巴呢?原来,有渔民告诉聂璜,带鱼常常成群结对地在水中游行。当有人钓到带鱼后,带鱼会咬住钩在水中挣扎,其他的带鱼看到了就会咬住这条带鱼的尾巴,想要“救”它,结果自己也被拽了上。有时候,渔民能一下子钓上两三条首尾相连的带鱼呢!如今,我们依旧能够在海边看到这样的神奇现象。不过,关于带鱼的记载,《海错图》只说对了一半。咬尾巴的带鱼可不是去营救同伴的,而是同伴的挣扎引发了它们的食欲,所以后边的带鱼是想上去啃咬它,没想到不小心,把自己的小命也断送掉了。

学习生僻字 掌握新菜肴

展览同样综合了科普教育文化知识普及的各类活动。展厅里有一面墙上,全是各种生物古时候的叫法(见右上图),都是生僻字,大家可以试着读一读。

除了绘画外,《海错图》为每种生物都配上了一段文字。这些文字介绍了该生物的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甚至还有它的烹饪方式和药用价值,对今天人们研究海洋动物及历史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呢。比如《海错图》还介绍了带鱼在清朝的常规吃法——腌渍咸带鱼,聂璜还评价说,福建的咸带鱼味道一般,而浙江的咸带鱼才最好吃!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