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前
昨晚
莫雷诺(中)与队友欢呼胜利 本版图片记者 李铭珅 摄
昨晚足协杯夺冠后走进新闻发布厅的崔康熙有点不一样——灯光映照下,老帅的脸似乎胖了一圈,脸颊的肌肉终于松弛下来,好似他的内心。“没想到在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到最后我还能笑得出来。”他说。
重建
回到7月第一个周末的夜晚,在上海体育场4层的包厢里,崔康熙看到的是一支在场上手足无措的申花。他几度无奈地落座,转到电视屏幕前细看球队的丢球,散场后的十多分钟里,与俱乐部管理层讨论自己接手后的计划。
“刚来时,我觉得申花队员有一定的能力,但整体氛围不好,训练松懈,目标意识不足。”崔康熙意识到,比起技战术,这支球队的心理更需要重建。
心理的重建,没有模板和规则,该怎么做,只有结果来印证。拿起申花教鞭后,崔康熙反复解释的只有一句话:“要通过赢球来改变更衣室氛围。”为此,接受申花合约时他就提出,从全北现代引进弟子金信煜,并带来自己全部的教练团队。老帅说,金信煜会在申花更衣室起到示范作用。果然,这名高中锋刚来就和队友打成一片,进攻演练夸柏佳骏,防守训练跟朱辰杰、毕津浩开小灶,球迷也只一场比赛就学会用“Woo”的韩语发音,为他喝彩。训练场上,申花队员重新欢乐起来。崔康熙的助教加入玩射门游戏,输了想跑,被朱建荣等逮住,一顿惩罚。俱乐部工作人员说:“教练组得有这样的角色,嘻嘻哈哈能和队员玩在一起,之前就没有这样的人。”
担当
接手申花的第3场比赛,崔康熙带队在主场赢下保级对手河南建业,之后在与北京人和、天津泰达和广州富力的双线赛程中取得4连胜。在人和的客场,崔康熙特别高兴,那是他执教后申花第一次连胜。赢球后,酒店餐厅搭了个香槟塔,他和教练组都喝了一点,但里面不是酒,因为远未到喝酒庆功的时候。但他心里清楚,更衣室的斗志回来了。
因为世界杯预选赛,这个赛季设了5个间歇期,联赛被分割得非常细碎,对一年里辗转3家俱乐部的崔康熙来说,这种感觉更是煎熬。之后申花又输过几场,特别是主场0比3败给天津泰达,这个刚被自己在足协杯淘汰的对手,给了更衣室不小的打击。有球迷在虹口足球场外哭诉:“我难过死了,申花要降级了。”对此,崔康熙的回应总是“责任在我,队员们的心态不能输”。
在联赛新闻官浦玮印象中,崔帅是位特别有担当的教练,“每次发布会他都独自揽下责任,没有给队员一点压力。”提前5轮,申花完成中超保级。击败深圳佳兆业的比赛后,崔康熙拖着拉杆箱往大巴走,面对竖起大拇指的记者们,他微微点了点头,用他含蓄的方式接受致敬。那一晚,酒店按惯例为他准备的大酱汤,一定是最好喝的。
调整
联赛末轮申花大败给广州恒大后,“申花不要两次都做冠军背景板”的声音响起。最后5轮连败,燃起希望的球迷又被泼了一盆冷水。而同一时期,足协杯争冠对手山东鲁能3胜1平1负。
联赛和杯赛是两码事——曾经在全北现代两夺亚冠冠军的崔康熙始终持这样的观点。他解释,杯赛的淘汰制会激起队员更大的欲望。昨晚,申花就像个小个子摁住了人高马大的鲁能,金信煜、沙拉维和钱杰给用3粒强悍的进球,把劲敌打回老家。鲁能主帅李霄鹏赛后说:“这是全年申花打得最好的一场,鲁能打得最差的一场。”
李霄鹏承认,如何在决赛前帮队员减压,自己还需要学习。实际上,最好的学习对象就在面前。赛前被问到如何备战,崔康熙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不看鲁能的录像分析,因为我们很了解对手。”决赛前,申花临时更换了发布会时间,因为崔康熙要带队踩场。按惯例,主场比赛申花会放弃踩场,留在康桥基地训练,崔帅解释:“这是让队员在决赛的球场,一边调整情绪,一边训练。”甚至,赛前两天,申花全队就住进酒店,崔康熙眼里,联赛连着输球对更衣室心态有影响,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影响转换成积极的——住了一天后,球队又换了一家酒店,把踢主场的气氛调整成征客场的氛围,出这些“花头”,崔氏申花上场是要去拼的。
感谢
终场哨响,崔康熙做的第一件事,是拿起蓝色的申花围巾围上脖子。他走到球场中央,与队员拥抱。攻入第3球的钱杰给眼泪哗啦哗啦往下流,一个赛季的憋屈,这一刻球员彻底释放了。而他们的主教练呢,只是挂着淡淡的笑容,从同事那里,接过金色的冠军球衣。
5个月前的浦东机场,崔康熙从大连飞抵上海,落地前,申花刚刚宣布韩国教头出任球队主帅。出机场的那一刻,他从球迷手里接过申花围巾,天气很热,在自动扶梯上他把围巾拿下来,经别人提醒,又戴了回去。也许韩国名帅自己也没有料到,这么快,他就把自己写入申花俱乐部的历史。这是申花继1998年和2017年后,第3次夺得足协杯冠军。“申花是一家豪门,要重新回到强盛的时代,我们需要改变很多,这场比赛的胜利,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崔康熙还要把冠军献给申花球迷,“球迷的热情鼓励和支持,让我们成功夺冠,想把冠军献给他们。”
终场前,虹口看台上,球迷点亮手机灯光,仿佛无数颗星星照亮夜空。那一刻,申花就是球场上最亮的一颗星。而点亮星光的,是一位六旬老者,在中超的处子赛季,在9个月里辗转的第3家球队,他,终于找到新的归属。 本报记者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