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满场来捧场客场变主场 有争议就怪裁判谈判罚就喊黑哨
第10版:聚焦/文体汇 2019-12-15

有争议就怪裁判谈判罚就喊黑哨

——CBA赛场法官为何被妖魔化

■广厦队主帅李春江与裁判交流 图 新华社

山西队与新疆队球员发生冲突误伤 裁判 图 全体育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两句歇后语,似乎正好用来形容CBA的裁判们。本赛季,CBA赛场上的“法官们”好像格外抢镜,认为裁判故意左右比赛胜负的声音也甚嚣尘上。

有争议就怪裁判,谈判罚就喊黑哨。那么,CBA为何会产生这种对裁判“人人喊打”的现象?作为赛场上的执法者,裁判们的表现是真的无可救药了吗?还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是被误解甚至被“妖魔化”了?

错判多了吗 其实并没有

本赛季CBA开赛十几轮,给人的感觉是经常有关于裁判的新闻爆发,好像误判、漏判、错判比比皆是,难道在CBA推出一系列裁判工作的改革之后,裁判们的表现反而比以前更差了?答案是否定的。记者就裁判问题采访了著名篮球评论员苏群和杨毅,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本赛季的裁判工作是有进步的,争议哨并没有比上赛季多,反而是少了。而形成佐证的是,CBA公司日前透露,本赛季裁判的判罚质量是“有所提升”,裁判的正确判罚率超过了90%。

既然裁判工作整体比上赛季有进步,那么为何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相反呢?在苏群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绝杀球”多了,“各队竞争激烈,绝杀或者比分接近的比赛多,因此得到的关注度大了,一些关于判罚的细节就被放大了。”而在杨毅看来,裁判的误判、错判、漏判本就是比赛的一部分,本赛季CBA裁判明显有争议的判罚数量并未上升,而本赛季至今最明显的错判,其实就林书豪终场前制造深圳队三分犯规那一次,“那个球我仔细研究过,深圳队确实有点冤枉。如果裁判都按照那个判罚尺度吹,那比赛就没法打了,一场打下来得有200次犯规。”

上海队外援麦卡勒姆制造青岛队赵泰隆防守犯规并且罚球绝杀对手一事也影响很大,特别是CBA官方给出的裁判报告,也认定那一次错判,更是“火上浇油”,让球迷觉得青岛队是被裁判“绝杀”。对此苏群表示,那次判罚的情况比较罕见,“赵泰隆失误被绝杀的那个球,是国际篮联和NBA规则上有所不同,而我们CBA受NBA影响比较深。”

裁判被针对 确实有点冤

如今的CBA裁判,是在显微镜下执法,不但自身出错要被球队、球迷和媒体针对,有时其实还被当成了替罪羊——像类似于“跑表”这类CBA老问题,也会在特定时间被外界拿出来做文章,这些主要由记录台承担的责任,也会被有意无意归咎于裁判身上。

例如争议最大的林书豪三次罚球绝杀深圳队那场比赛,就出现了明显的“跑表”问题:当时在深圳队何忠勉发界外球5秒违例后,计时员错误地使时钟多走动了0.8秒,以至于最后林书豪制造犯规时时间仅剩0.6秒,然后这0.6秒又被“跑表”消耗掉,两次“跑表”消耗掉了一秒多时间,深圳队就此失去最后一次进攻机会。也许有人会说,记录台“跑表”而裁判没有能给予纠正,这也是裁判的错。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所有人的关注度都在比赛本身,让裁判时刻盯住时钟是不是勉为其难了?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裁判报告主动提出了“跑表”现象,可能外界关注的焦点依然会停留在林书豪那次犯规该不该吹罚身上,而那场比赛最大的争议其实不是该不该吹,而是“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记录台工作人员大都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和老师,并不以这个为职业,所以出现问题也很正常,但主要责任不该归于裁判。而在杨毅看来,现在CBA裁判的执法环境很恶劣,“球场上一出现问题,裁判很容易就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很多人是不会深究到底是谁的责任的,好像只要说‘裁判错了’就一定是对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现在各队都有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出现一些争议判罚时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质疑裁判,也容易让许多不了解内情的球迷一哄而上。

提升公信力 一直在努力

在CBA公司全面接手运行联赛之后,CBA联赛在裁判工作上已经取得一些进步和成绩。诸如启用视频回放系统,裁判监评体系进一步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裁判控制比赛的可能性。很多球迷其实应该已经意识到,类似当年可兰白克抱摔韩德君被漏判,当值主裁判在全国直播、观看回放的情况下,仍坚持错误判罚等这样的情况,几乎已绝迹。

当然,要减少争议哨,归根结底是要裁判们切实提升自身水平,为此CBA联盟也一直在努力。本赛季,CBA联赛推出名为“獬豸计划”的职业裁判制度,有五名专职裁判员与CBA公司签约,职业裁判的诞生有助于更公平公正的执法。随着“獬豸计划”的面世,CBA裁判在球场上的吹罚表现,也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薪资水平,如果一名裁判的正确判罚率低于87%,将被处以降档和减少比赛的处罚。

除了裁判体制的改革之外,CBA联盟还对裁判工作的完善延伸到赛场之外。自2017-2018赛季开始,联盟陆续不定期公布裁判报告。就本赛季而言,新赛季开赛至今,CBA联盟赛后裁判报告的数量和反馈速度均有不小提升,并且主动将一些外界没有关注到的错判予以公开,也让人看到CBA官方敢于认错的勇气、加速职业化进程的决心。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CBA裁判还处于一个吹罚尺度的适应期,要给他们宽松一些的执法环境。“以往裁判吹罚并没有一个太明确的衡量标准,诸多裁判对于关键时刻的吹罚尺度仍心存疑虑。相信随着裁判报告的出炉,裁判对于关键球吹罚会有更好的把控,争议自然也会减少。”

本报记者 李元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