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探索新时代考古学发展之路 是岩土专家,也是“犀利”人大代表 上海版“李子柒”们的诗和远方
第2版:要闻 2019-12-15
开乡村咖啡馆 举办稻田音乐会 骑行在梨花间

上海版“李子柒”们的诗和远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90后”女孩李子柒如诗如画的短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让海内外的人们将视线再度投向中国乡村。

在上海,也有越来越多像李子柒这样回归乡村的年轻人,他们是让乡村找回“遗失美好”的灵魂人物。昨天,记者来到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寻找上海版“李子柒”们。

开乡村第一间咖啡馆

海沈村,奥运冠军钟天使的故乡,骑行文化是这里打出的特色牌。和其他乡村不同,沿着这里的道路行走,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骑行道;顺着乡村之路,沿路欣赏着恬静的乡村风光,兜兜转转就来到了海沈村的“网红打卡点”——乡创空间。

阳光的午后,从乡创空间的落地窗望去,冬日的稻田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齐齐整整地蓄势待发,等待来年的春华秋实。要不是在这样的地方遇见阮林芳,恐怕会把她当作城市里的一名白领丽人。身材苗条的她身着精致的连身毛料裙,优雅中不失干练。原来,她是这家乡创空间的负责人,也是海沈村打造美丽乡村的设计参与者之一。

采访还没开始,浓浓的咖啡香已飘了过来。我们的交谈便从乡创空间的一杯咖啡说起。“去年年初,我刚来这里时,这里没有一间咖啡馆,农村的面貌也是人们常见的脏乱、破旧。记得乡创空间开门后,我邀请乡亲们来喝咖啡,并给他们演示了手冲咖啡的全过程。有的村里老人是第一次喝到咖啡,他们惊讶的同时也很开心,‘以后亲戚朋友来村里,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请他们到咖啡馆坐坐了’。”

都市“码农”回归乡村

“80后”的阮林芳是土生土长的南汇本地人,一口乡音和周围毫无违和感。“虽然我和李子柒做的事情不一样,但我们渴望乡村越来越好的心情是一样的。”

作为一名从乡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阮林芳曾经在静安区写字楼里做过“码农”(程序员),在外企里工作了一段时间,预设的人生目标似乎都实现了。但在城市里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她总是不时想到儿时的乡村生活。“如今回家乡,往往是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之时。看着村里小伙伴越来越少,我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该为它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惠南镇海沈村正在筹谋乡村改造计划,曾经有过乡村设计改造经验的她动心了。

乡村梦有了落脚点

但乡村建设绝不只是田园和咖啡,从去年开始,惠南镇海沈村开始启动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的建设改造工程。

在距离乡创空间不远处,一幢崭新的粉墙黛瓦小楼别具特色,墙面上书写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等。

在这幢小楼里,二楼是阮林芳所在的云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地,一楼有茅檐低小的庭院,将建造荷花池、茶室、骑行驿站,让骑行累了的旅人们有个歇脚的地方。这里作为“样板房”,希望吸引其他有意到乡村办公的都市人远离车马喧嚣,来这里诗意地工作。附近一幢农民房也在改建中,将成为海沈村的第一幢民宿。未来,这种由村委会统一回收改建的乡村住宅还将陆续推出,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乡村创业并安居。

让孩子和稻田亲密接触

冬日的乡村,色彩不像其他季节那么绚丽,怎么吸引人们继续来乡村“打卡”?看到收割后留下的秸秆,“脑洞大开”的年轻“梦想改造师”们又有了新点子。

记者在一片空旷的稻田里看到,田埂间多了许多各种造型的秸秆艺术品,几天前,一场“稻不尽的丰收年”秸秆艺术节刚刚在这里开幕。艺术家们就地取材,用秸秆制作出粮仓、汽车、动物等各种造型。一旁用秸秆打造的迷宫则童趣盎然,到了双休日、节假日,这里成了不少市民“遛娃”的好去处。

上个月,这里还举行了一场稻田音乐会。市区请来合唱团,稻田里摆放三角钢琴,大人孩子们在悠扬的琴声、歌声中,体会收割的艰辛和成果。回家的路上,孩子们的背包里装得满满当当;这天,里面装的不是沉甸甸的课本,而是亲手收割的稻谷,成为他们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还有更多精彩在路上

“像阮林芳这样的年轻人,是美丽乡村改造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把新锐的元素带入新农村建设中。”海沈村党总支书记庄平告诉记者,今年,惠南镇与浦东农发集团、南汇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海沈村等村美丽庭院及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及产业布局等工作。以“自行车小镇、活力海沈”为主线,融入体育休闲运动的主题,将自行车、徒步、跑步等体育活动与乡村观光相结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试想一下,在梨花间骑行,是不是很浪漫?

不到一年,海沈村从惠南镇一个普通的乡村,摇身一变成了惠南镇“美丽庭院”创建的样板村,如今正积极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本报记者 宋宁华

记者手记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曾经牵动了几代人的心。可以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异乡人”的情结。李子柒的走红,击中了许多人渴望回到回不去的过去、寻找遗失的美好的心态。

有的人看了李子柒的视频提出质疑:现实中的中国乡村哪有那么诗情画意?但梦想总是要有的。虽然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还不多,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村,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年轻人回归,也许是发现乡村变美了;也许是希望换一种慢生活的方式。但能让他们真正安心把根留住,需要有承载梦想的空间、发展事业的沃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