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家门口的美丽,为日常生活添彩
第20版:创见 2019-12-17

家门口的美丽,为日常生活添彩

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柘林社区服务中心

南翔镇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效果图

虹桥社区文化活动

柘林社区服务中心

◆ 琳 恩

如果放在多年之前,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一个位于市郊的社区中心,需要专业设计师如此精心推敲。现在,随着上海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无论是市中心,还是市郊,越来越多像柘林镇社区服务中心一样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经过精心打造或设计改造,凭借极高的视觉辨识度,跻身为区域地标建筑,成为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最美”所在。

——编者

为奉贤区柘林镇改造设计社区服务中心,集合设计的建筑师卜冰与其团队,在构思、设计、选材的每一个环节都煞费苦心。“我们接受的建筑,原本是一个没有明确功能布局规划的购物空间,进深很大。”从商业购物中心变身更具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社区服务中心,卜冰他们的设计改造主要目标之一,是让人在建筑中更自然舒适。

为了保证建筑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他们移除了建筑原本的中心体量,增建了东南角。让建筑中心留白的手法,不仅成为人与自然之间通风和采光的技术界面,还“生成”了让人可以亲近自然的垂直花园景观。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垂直花园给社区居民带来愉悦的体验感,他们为花园量身定制了两个弧形室外楼梯连接平台。同时,南侧的立面与人工湖泊北向轴线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连贯,呈现出市民公共建筑与周边公共开放空间之间互动的恰当姿态;而北侧和西侧则启用玻璃纤维混凝土板和塑木板来塑造表达建筑轻盈感与透明度的层级逻辑,使得紧凑的立方体块建筑,更具透气和可接近度,这恰恰也是设计师的意图所在。

用卜冰的话来说,他们希望通过丰富的设计语言,让建筑看上去不是一块被雕刻镂空的巨石,而是一组多样元素的集合。

融入日常的美丽并不易

“社区文化中心作为重要的公建配套设施,完善地区公建配套的需要,发挥着改善广大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设计和改造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同时提升大型社区的凝聚力。”建筑师马军鹏坦言,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是适应当今大型居住区发展趋势的产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其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正在与国际接轨。

作为市民公共建筑,社区服务中心或者文化中心,需要用简练的建筑设计语言表达现代文化建筑的内涵,建筑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建设空间形态合理、功能实用、环境优雅的文化设施。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全民文化活动场所,中心的功能要强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满足人们舒适、便捷、愉快地从事文化活动的要求。

正因为需求多元、功能多元,打造社区中心,需要设计师使用不同功能独立设置的设计手法,巧妙地利用建筑空间将动静区域合理划分,简化内部的动线,既要让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又使要各个功能区域一目了然。在塑造室内空间时,还要考虑到通风采光、节能环保。居民每天都可能高频率地使用社区中心,因而,任何不舒适、不周到、不合理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感知。

从这些方面来说,设计居民家门口“最美”,为平凡的日常生活添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耳目一新的社区地标

尽管如此,可圈可点的“最美”社区服务及文化中心,仍遍布申城的各个地块。比如,东濒长江入海口,和崇明的长兴、横沙两岛隔海相望,与张江功能区、金桥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毗邻的曹路镇,其社区文化中心的设计就受到了各界好评。

该文化中心建筑内部的功能多,人员流动性大,考虑到这些因素,设计师将一至四层通过中庭空间连接起来,以空间共享的思路,将各个功能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庭还设置的景观天桥,不仅丰富了空间内涵,起到加强各楼层之间联系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在视觉审美上的趣味性。

此外,设计师还用“借景”方式,使得建筑内部景致与外部景观环境相互呼应,为活动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尤其,一层大厅玻璃幕墙及中庭天窗给室内空间带来了充足的自然光。时尚的灰色外立面与明快的玻璃幕墙选材,使得整个文化中心的设计,展现出开放、生动、积极的风格,兼具经济性、合理性、实用性。

又比如,早在竣工之前,位于嘉定区的南翔镇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被称为是为社区增能的高格调配套设施。其屋顶采用单侧的斜面设计,与嘉定最美图书馆有着极为相似的造型,也视为东社区居民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实事项目之一。

再比如,由6层北站中学教学辅助用房改造而来的北站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在设计师的妙手之下,一改之前松散、无序、粗放的建筑组合形态,呈现出条缕分明、逻辑关系清晰的全新建筑形象。在设计细节上,设计师别出心裁,摈弃了原有建筑的平面化的拼贴表皮,从富含上海传统人文色彩的石库门建筑色调和屋顶形式获取灵感,通过层叠交错的方式展现出建筑独特的具有雕塑感的艺术气质。用“最美”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添彩的同时,担纲设计的原作设计工作室,也凭此社区文化中心作品斩获了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建成类项目一等奖。

“最美”不只硬件升级

事实上,上海各界对社区精神建设和便民、利民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随着社区服务及文化中心建设渐入佳境,大批“最美”社区服务及文化中心涌现,“上海市示范社区文化中心”等相关重量级评选竞赛的比拼程度也变得日益激烈。

有了设计精巧、品质精良的建筑空间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提升社区这些中心的“软件”服务品质,也已经纳入了评选竞赛的考量标准之中。

因而,不少社区服务及文化活动中心,纷纷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贴近群众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忧、最愁”的问题,探索出家门口“最美”服务新模式。

比如,去年获评“上海市示范社区文化中心”的虹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在实践中探索出包括政府主导、共建共享、购买服务、扶持孵化、名人效应、订制服务等“六大”社会化运作模式。他们牵手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虹桥画院、依米阳光等22家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引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达40余项,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精彩丰富、高品质的文化内容,还吸引了不少居住在社区中的外国人参与。他们纷纷夸赞,上海真是一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国际大都市。

软硬件“双升”,正成为未来上海社区服务、文化中心的新标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