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认识流感 医生划重点 儿科爆棚 流感季就医有攻略
第5版:要闻 2019-12-17
孩子感冒发烧了 家长应该怎么办

儿科爆棚 流感季就医有攻略

昨晚,在新华医院儿科门诊,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看病就诊,就诊区排起长队 本版摄影 记者 陈梦泽

宝宝生病了,家长累坏了

本报记者 左妍

12月以来,上海儿科就诊人数持续走高,上医院候诊排队,三四个小时不稀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最新统计显示,上周平均门诊量高达8600余人次/日,比十月增长50%,最高的一天超过9700人次。上海市儿童医院,最近单日门急诊量突破9000人次大关;新华医院,近两周就诊人次环比增加两成……临床医生表示,这波就诊高峰中,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甲乙型流感检出率增多,其中又以乙型流感中的“Victoria”型偏多。

冬春季节流感增多

“张开嘴,别动。”在普陀区人民医院4楼,儿科主任金晓群用棉棒探入5岁患儿豆豆口腔擦拭几下放进试管,对家长说:“交给检验科,然后再验个血看看。”约半小时后,豆豆妈妈拿着报告焦急地回来了。“阳性。”金晓群结合验血报告和高热、咳嗽等症状,判断豆豆“中招”得了流感!

豆豆妈妈介绍,孩子此前已有咳嗽等症状,昨天突然发高烧,最高烧到40℃。想到幼儿园里最近出现了不少流感病例,好几个班级都隔离了,她带豆豆来检查,果然是流感。

“进入12月份以后,患儿人数持续增加,比11月翻了一倍多。甲乙两种类型的流感检出率均有所增加,最近感觉乙型流感更多。”金晓群告诉记者,冬春季本来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同时乙型流感合并细菌感染的患儿也不少,治疗预防流感的奥司他韦颗粒,俨然成了“紧俏品”。

复旦儿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沈国妹介绍,这波就诊高峰,呼吸科、消化科患儿人数最多,患甲流、乙流、轮状病毒肠炎等的都有。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晚上10时仍是“就诊高峰”。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写道,“来得不是时候,挂完号前面还有200个人,但这个季节,去任何一家医院恐怕都‘不是时候’。”

新华医院小儿感染科主任黄丽素同样感受到了“季节性压力”:患儿数量比之前翻了1.5倍,所有医生都加班上阵了。黄丽素也很无奈,“一方面,时候确实到了,流感发病率上升了;但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太焦虑,一天居然要来三次医院。”

呼吁普及快筛手段

流感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可有鼻塞、流涕等。在临床上为了辅助诊断通常医生都会用“鼻/口咽拭子”作为快速筛查手段。在流感季,医生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即可得到更准确的诊断。

但是,患儿丫丫的经历却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上周,丫丫突然发高烧,父母带她前往家门口一家综合性医院就诊。医生为她申请了“快速筛查”,结果显示甲流阴性,就没当作流感来治。谁知丫丫回家后高烧不退,三天后换了一家医院,快筛结果显示为乙流。“后来我才得知,第一次那家医院不做乙流快筛,孩子因此没能及时对症治疗。”

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有不少。张女士怀疑儿子感染流感,不想去大医院人挤人,便到附近一家二级医院就诊。可医院只是验血作了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在感染初期结果并不准确),也没有专供儿童服用的小剂量奥司他韦颗粒。“一颗胶囊,要么掰开;要么溶于水后照医生所说的量服用,有点麻烦。”张女士感慨地说,想要得到跟大医院一样的服务并不容易。这也是许多家长宁可到三甲大医院排队的原因之一。

“快筛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它却为医生提供了便捷,毕竟流感需要快速诊断治疗,防止并发症。”上海某二级医院一位儿科主任告诉记者,她曾多次打报告要求医院增加咽拭子这种“快筛”手段,也曾呼吁引进更方便儿童服用的小剂量奥司他韦颗粒,由于种种原因,且涉及多部门协调,一直没能落实。

哪些情况需要重视

面对激增的患儿人群、越来越焦虑的家长,黄丽素觉得,在医疗资源饱和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给大家反复做健康宣教。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甲型相对发病更急,也更容易带来并发症,且抗原容易发生转变。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就是来源于禽、猪和人的重配株。而乙型相对较“温和”,起病没有那么急,不及甲型“凶猛”,变异也较少。

“其实发烧时间长不一定代表病得重,不必反复就医。”她说,今年上海地区患儿检出的流感甲型、乙型均有,甲型以H3N2为主,乙型以“Victoria”占据绝对主导。甲乙两型中,又以乙型略多。但流感较容易合并其他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造成混合感染,因此不能放松警惕。

哪些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呢?黄丽素提醒家长,患儿精神差、嗜睡、进食困难等,应及时就医;一岁以下患儿病情变化较快,且不会表达,更需家长留意,及时送医;患儿发热伴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的,要及时就医。确诊或怀疑流感的患儿,在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效果最好。

相反,还有一些患儿不必反复去医院。尤其是5岁以上的孩子,起病1至2天,如果只发热、咳嗽、流涕,精神好,可以在家观察,多喝水多测体温;患儿体温超过38.5℃,可在家先用退烧药,体温降下来了,精神食欲好,不用急着跑医院。“观察是最好的治疗,认识到这一点,年轻父母才能保持镇定,在家做好疾病记录。医院人满为患,在密闭空间里更容易交叉感染,排队时间又很长,不利于患儿健康。”她认为,如果一定要去医院,也建议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尽量不和其他患儿一起玩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