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区徐家汇站最高气温达到19.9℃,成为1949年70年以来历史同期的“史上第二热”,郊区各站点均打破了建站(1961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这样的“反常”,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事件”。气候专家们担忧地表示,气候变暖正导致冰川消融,也使得极寒、极热、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高发,曾经的“百年一遇”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出现。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显示,2010年到2019年这十年,几乎可以肯定将成为史上“最热十年”,而2019年1月至10月的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时期高约1.1℃,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最热的非厄尔尼诺年,在“热”的历史上排名第二或第三。
格陵兰岛以过去7倍速度融化
靠近北极的格陵兰岛超过80%的土地被冰盖覆盖。11日,全球89名科学家根据26份独立的卫星分析报告在《自然》上发布了一份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格陵兰冰层的消融速度快到惊人,如今每年的消融量是以前的7倍还多,从1992年到2018年已经损失了近4万亿吨冰,融化的水让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0.6毫米。这一研究结果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全球变暖的高情景预测水平。
自从全球变暖,地球南极和北极封冻了上亿年的冰山、冰川都在悄然消融。根据监测数据,11月底的南北极海冰同时创下历史第二低。
本世纪末上海海平面或上升
冰山融化或海平面上升,总是全球变暖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之一。冰的融化真有这么严重吗?早在2010年,科学家们就曾发出过预警,如果全球气温再整体上升2至7℃,地球上将再也不会有格陵兰冰盖,光是任由格陵兰岛冰盖按照现在的速度融化,会在本世纪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厘米。一旦海平面上升2米,那些海拔低于10米的城镇和大都市,包括上海、东京和纽约等,约有6.8亿人将被迫迁徙。
上海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大城市之一,平均海拔只有3~5米。根据中国气象局编撰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预测,到21世纪末,上海的海平面也有可能上升1米。“上海是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密集、人口最稠密的特大型城市,因此,上海对海平面的变化相当敏感,也是中国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危害威胁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校辰博士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适应性对策研究,她告诉记者,海平面上升,一方面会加重河流的泄洪能力,降低沿海各防御工程的防御等级,另一方面也会让海岸堤坝受到侵蚀概率与强度增加,此外,市区的排洪能力也会下降,海水入侵的可能性增大。
不过,刘校辰说,黄浦江市区段防汛墙的设防标准可达6.27米,可防“200年一遇”的高潮位。“但是,沿海滩涂在应对海平面上升就将脆弱很多。”
全球变暖要守住1.5℃“警戒线”
“气候变暖并不是好事情,会使原来常有的天气气候规律打破了。”刘校辰说,除了海冰消融,极端天气更容易被激发,近年来,曾经“百年一遇”的热浪、洪水事件变得更加频繁了。今年夏天,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出现致人死亡的热浪,非洲东南部遭受超级风暴肆虐。世界气象组织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就提到,2019年上半年,超过100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其中700万人是由风暴、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而到年底,极端天气造成的流离失所人数可能会达到2200万。
气候变暖已是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复杂议题,甚至会影响到一个普通人的出行和活动。“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1.5℃‘警戒线’的原因。”刘校辰说。《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提到,人类必须设法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时期高1.5℃的范围内,与2℃的气温升幅相比,将变暖控制在1.5℃,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少10厘米,中纬度地区极端炎热天气的温度可能会从升高4℃降到3℃。
提升城市应灾能力与减排并行
要让气候变暖的步伐放慢,最佳的办法可能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全球经济逐渐采用可再生能源。中国已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据中国生态环境部的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而且已经提前达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4.3%。
“气候变化除了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对灾害的能力也在提升。”刘校辰说,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数据经验的积累让预报、预测更精准,政府多部门的综合应对也在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比如,无论是去年接连几个台风直接登陆上海,还是今年超强台风“利奇马”在上海附近擦肩而过带来强风雨,上海的灾害损失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和整个城市近年来防灾能力提升不无关系。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