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内观众爆满
王珮瑜一直致力于京剧普及
“何谓‘叫好’?放慢速度就叫好……”“往前一步,抬眼一望叫看山。后退一步,低头俯视叫看水。去掉服化道的辅助也能演出山山水水,那才是真本事!”昨晚,“2019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全国巡演最终章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王珮瑜以三五分钟一个笑点的节奏让这场“京剧体验课”别开生面。
剧场里,三个楼层满满当当,放眼一望观众几乎坐到了“天花板”,他们玩弹幕参与互动,他们以看演唱会的劲头热烈投入,结尾高潮时剧场里千人合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让不少资深戏迷都讶异,仿佛看到京剧辉煌时期的再现,名段也能如流行歌曲般被传唱。
“以人保戏”
“倒流量”是第一步
传统戏曲中有“人保戏”“戏保人”的说法,前者是指用名角儿的号召力来带出新编戏或者较为生僻的戏;而“戏保人”则是用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为潜力新角儿铺路。而如今,王珮瑜所谋的京剧普及之路,就是新时代下面对“京剧小白”的崭新的“人保戏”的路数,用“爱豆”自身的流量为京剧“倒流”,诚如她隐藏在话语中的那份“宏愿”——世界上只分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清音会”是王珮瑜自2010年创立的品牌,耕耘10年,她自每一场的观众反馈里汲取经验,也在每年平均三五十场的讲座中“大数据分析”年轻人的笑点和共鸣点,再巧妙地把京剧知识“镶嵌”于这些笑点中,这才有了如今京剧知识点和笑点贴合度如此之高的“初体验”。
在王珮瑜看来,“倒流量”不过是吸引关注度的一种手段,最终能否把粉丝“转化”为戏迷,才是她着力的方向。
进阶课程
从“入门”到“体验”
在成为“网红”之前,王珮瑜早就是“12岁学戏,14岁入科,16岁凭借一折《文昭关》艳惊四座‘小冬皇’。”当初,她频频上综艺的做法也曾被质疑、被非议,而如今,眼看她的京剧普及成效显著,人们也渐渐“看懂”了她曲线救国的初心。
在王珮瑜看来,唱戏和做戏剧普及是截然不同的事。一个要求绝对的专注、自我、个性,一个则需要时刻了解市场、观众、甚至网络文化。两者很难平衡,但也需要尽力平衡。王珮瑜直言:“现在我们所说的创新,不仅限于剧目创作或表演,更应是京剧的传播手段。”
面向大量冲着王珮瑜而来、从未接触过京剧的“小白”,她悉心设计了“进阶课程”。“瑜乐京剧课”犹如“入门手册”,而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则是“实战初体验”,把《定军山》《卖马》《朱砂痣》等谭余一脉最有代表性的八出传统骨子老戏的唱段放在一起,穿插京剧历史、艺术家、声腔、乐队的讲解……用“清音会”的概念引导观众,创造爱上京剧的机会。
周边助力
“沉浸式”走进京剧
昨晚的演出现场,场内是交织着现场直播、互动弹幕和“千人大合唱”的沸腾,而场外以王珮瑜形象延伸出的卡通周边“鱼粑粑”和“戏多多”,也成为粉丝合影的大热门。演出一结束,朋友圈里不少人便放出“打卡照”,而这也是王珮瑜为年轻观众读懂京剧打造的沉浸式体验。
2020年,“余脉相传”王珮瑜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展演将五度回归,把更多谭余一脉的骨子老戏原汁原味地搬演到舞台上。今年九月开张的瑜音阁古戏楼,也将为戏迷特别是小朋友,定制特别演出和上台的机会。
此外,新书《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2020年台历《天天有戏》和《京剧其实很好玩·立体剧场书》,还有人偶、笔记本、服装等周边也将助力打造“京剧沉浸式体验”,让粉丝能够更自然、更从容地走入京剧世界。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