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波画
姚丽萍
业主大会,原本是为社区自治发明的好东西,可好东西也有不灵的时候。
一个新村,七个业主大会和业委会,四个物业公司,“多头自治”让小区公共问题频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当业主大会自治失灵,精细化社区治理,又该如何精准发力?年终岁末,不妨看看变化中的西凌新村。
西藏南路1374弄,西凌新村,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社区,却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著名的危房改造项目,住宅建筑面积总计约23.7万平方米,居民总户数超过3700户。1995年起,西凌新村小区内的七个物业管理区域分别组建七个业主大会,分别聘请四家物业公司。时间一长,社区治理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一个新村,这么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会造成什么问题?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界限模糊,公共区域管理制度缺失,机动车乱停放现象严重,连最基本的停车管理制度都无法获得通过;任何人或任何车辆都可以随意进入小区,导致安全隐患不断;楼道乱堆物,消防安全无法保障;垃圾投放设施的摆放、安置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各业主大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各扫门前雪,公共区域治理问题难以根治,社区治理问题频发——业主大会自治失灵了。
破解“西凌难题”,物业管理区域调整势在必行,多头自治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需要统一。目前,西凌新村七个业委会中的六个已合并为一个,选举产生新的业委会,“联小建大”,目标指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生活圈。
“联小建大”,由乱向治,西凌故事是申城社区精细化治理的一个投影。精细化社区治理,一些曾经模糊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须先澄清。迄今,《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上海市居委会工作条例》《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搭建起了基层治理的整体法治框架。但遗憾的是,一段时间里,曾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流行——住房商品化了,小区事务就是业主自己的事。结果,泛市场化、泛民主化的管理思路让不少小区几近失控,业主和业委会、业主和物业公司、业委会内部各种矛盾频发。矛盾频发,怎么办?零和博弈?争吵,上访,诉讼,折腾来折腾去,小区恐怕不会好。与其这么事后闹腾,不如大家先把规则搞清楚了。
事实上,西凌新村“联小建大”,一个重要环节是——党建引领,规则再造。半淞园路街道党建引领新组建业委会,梳理细化小区管理规约,在新的业主大会上表决通过小区停车管理规约、半淞园《住户守则》,推动《住户守则》入户,构建小区业主、物业共同行事准则,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随着新业委会诞生,西凌新村已经并正在发生人们希望看到的变化。走进新村,就能明显感受到,四分类的垃圾厢房够整洁,小区停车也有序。但这些仅仅是开始,随着“联小建大”稳步推进,西凌新村有自己的“家园梦想”——将通过“淞园治慧”物业治理联盟、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商讨解决小区治理难题;正在加装的电梯,速度再快点;社区新的大门设计安装,也要快一点;新村门口街道边的“口袋公园”,正在规划中,不久后,那里就是居民休闲聚会聊听的好去处。一两年里,“联小建大”的西凌新村会有很多宜居新变化,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环境面貌。
自从“联小建大”后,西凌也遇到一点“甜蜜的烦恼”。为啥呢?有个小区,跟西凌同属一个居委会,也想加入“联小建大”,将自己的业委会并入其中。“六合一”后新产生的业委会闻听此事,自是理解欢迎,但真要合并,肯定还要等些时候。当务之急,西凌新村要按计划、按规划一步步实现“家园梦想”,只要西凌新村越来越好,“联小建大”就更有说服力吸引力。
有梦想好,想了才能实现。西凌新村对未来很有信心,因为,让西凌新村呈现新面貌、新气象,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精细化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精细化的申城社区治理越发看重区域化党建联建,坚持党建引领,及时回应居民需求,推出业委会法治评估、《住户守则》等政务服务品牌,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这样的新格局中,西凌新村距离家园梦想实现,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