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来来
秦绿枝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报人。秦绿枝先生本名叫吴承惠,秦绿枝只是他的笔名。不过在读者当中,晓得吴承惠大名的绝对超勿过晓得秦绿枝的。
如今,他告别了病魔的缠绕,告别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读者,去到了另一个世界。哀悼之余,他留下来的“休息时的断想”,成了我们与他继续交流的地方。
秦先生的文章,过了多少年,现在读来还是感到亲切平和、交关“煞渴”。特别是介绍京剧、评弹的篇章。因为他的文章讲剧目,来龙去脉讲得清清爽爽;讲演员,流派归宗讲得明明白白;讲特点,优劣长短讲得头头是道。一句闲话,就是讲到点子上,大家一看就懂,一看就明白。勿像有种剧评,故弄玄虚,似是而非的“理论”、外星人的语言,讲得读者晕晕乎乎。格个是因为秦先生懂行(格个也是现在有些记者、评论家缺乏的),所以就有的放矢,勿摆虚头,一记头就“搔”到侬的痒处。
亲切平和,是秦先生行文的特色,语言朴实,文字平和,没叫人家看勿懂的评论,一是一,二是二,娓娓道来,就好像邻居老爷叔搭侬聊天一样,没架子,没居高临下。要晓得,晚报的读者很多是平头百姓,未必有很高的学历(很多戏曲爱好者也一样),格能的文字,对伊拉来讲,实在是檀香橄榄泡茶,泡出来的汤水碧绿生青,一眼见底。因为碧绿生青,讨人欢喜,大家要看;因为一眼见底,大家看得懂,所以他的文章,讨人欢喜。秦先生的人生有丰富的阅历,又有丰富的采访经历,名人轶闻、趣事,剧坛掌故、历史,穿插于他的文字之中,令人倍感有趣、有益,读来爱不释手。
上海有家国际京剧票房,成立于1990年2月,以推动海内外票友进行艺术交流为宗旨。首任理事长为汪道涵先生,票房成员由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企业家、书画家、新闻记者、电影演员等组成,像吴承惠、舒适、程十发,以及香港票友金如新、钱江、李如声,台湾票友罗吟梅、旅美票友朱文熊等,每周举行演唱活动。
2012年,当时已经担任理事长的秦先生,和总干事许世德先生找到了我,希望我出任副理事长一职。秦先生说,我和老许年龄都大了,你还年轻,你来挑这副担子吧。经请示了市政协原副主席朱达人同志,决定由我出任副理事长。为此,我专门联系了我的一位朋友,为票房进行了一点帮助,也算是我的“投名状”吧。由此我跟秦绿枝、许世德两位先生先后交往了五年之久。秦先生丰富的阅历、深厚的资历,每每谈起京剧界、文艺界的往事、轶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他的品行学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尤其是,尽管当年的秦先生已经年过耄耋,但是他经常乘坐地铁,从远在茅台路的家里,来到北京西路的市政协办公地参加票房活动。许老师和我经常“批评”他,跟他讲,您年纪介大了,格能轧地铁勿安全;要来的闲话就叫部“差头”来,费用我们来出。假使您再坐地铁来,阿拉勿要侬来了。但是秦先生总归宽容地笑笑,我心里有数,还没到“走”的辰光,倷放心好了。
好几次听他谈起,上个世纪50年代,秦绿枝先生曾经与有“江南活武松”美誉的盖叫天先生相交甚密,长期观看盖老台上演戏、长期聆听盖老台下聊戏、长期目睹盖老台边说戏,作为一个记者,他写下了很多采访文章。遗憾的是,后来因为“右派”的问题,秦绿枝先生没能保住这些珍贵的文字。可喜的是,在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马远良先生的帮助下,这些当年的文字,基本都寻出来了。后来,上海辞书出版社决定把它付梓出版。秦绿枝先生高兴地说,将把书名叫作《采访盖叫天》。
我对盖叫天先生的艺术也是十分敬佩,特别是盖老的《粉墨春秋》一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盖老的艺术特点。但这是由盖老口述,旁人记述的;而秦绿枝先生的《采访盖叫天》,是一个观众、一个第三者的眼睛当中的盖叫天;而且又是一个熟悉京戏、熟悉盖叫天的报人执笔写来,精彩纷呈。我曾经跟秦先生说,您的大作一定会与《粉墨春秋》一起,成为介绍盖派艺术的书坛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