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江
1946年春,义利老板维克在报上刊登拍卖广告。这条消息引起上海一个实业家集团的浓厚兴趣。这个集团由晶华玻璃厂、九福制药公司、大华实业公司、留兰香牙膏厂、杨青长途汽车公司、炎华实业公司等企业的经理组成。与一般的行业组织不同,这是一群学生出身的实业家,都是30年代沪江大学毕业生,彼此志趣相投,奉徐肇和为大哥。大家聚齐商议,认为这是个将义利洋行从外国人那里盘到国人手中的机会,不可错过;经济上也划算,义利洋行摊子比较大,6个门市部都地处繁华地带,维克要价250根金条。上海食品市场大,义利产品素有信誉。经慎重考虑,决定盘下义利。自此,义利洋行更名为义利食品公司,结束了它作为外资企业40年的历史,成为民族资本企业。
然而,对于一心想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民族资产阶级来说,上海战后的时局却前途黯淡。抗战结束,战争创伤尚未愈合,内战继起;战后美国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地位;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沦陷区名为“接收”,实则几近没收,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民族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义利位列其中,在黄金风潮影响下元气大伤,原打算卖掉门市,却始终出不了手,因政局动荡外侨离沪,市场萎缩,最后连奥地利人技师撒哈也辞职回国,裁员、半停工,关闭两个门市,仍难以为继。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容许民族资本工商业存在和发展,但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正当义利处于进退维谷之际,北京新中国食品厂老板董祖鸿来到上海,他带来了个信息:北京正在筹建综合性食品厂,建议义利迁京。于是,经理倪家玺等人赴京与兴业投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1950年冬,义利从上海迁到北京,随迁职工只有48人,暂时落脚在广安门大街280号,同时在广内王子坟,即今广义街5号破土动工建厂。次年10月,占地4488平方米的新厂房落成,正式命名为北京义利食品有限公司。1953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义利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义利食品公司,此时职工人数已达388人,初具规模。1955年后,隶属当时的第二地方工业局即国有轻工业局,从此义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营企业,成为全国食品行业第一家从民族资本走上国营道路的企业。
庆幸的是,百年义利今犹在。在义利这个老字号企业迎接百年诞辰的时刻,解放日报驻京记者宰飞采访了它,并找到了珍贵的《百年沧桑话义利》一文和义利商标,因此让它浮出水面,嫁接丰富了愚园路路史研究。
其实,当年的愚园路沿线,还有大量的工厂,有些就在沿街,有些藏在弄底,有些则在弄后,《老上海百业指南》地图中,自东向西标示的就有大中华火柴厂、丽华电线厂、四海电池厂、伟大罐头食品厂、广业皮厂、大德印染厂、裕东烟厂、美丰橡胶厂、派拉蒙笔厂、美华汽水厂等,越往西厂越多,这些厂尽管冠以“大”字,其实并不会太大,且多为民族企业,我们小时候记忆中,最著名的是合并了杨(树勋)氏化学治疗研究所的长征制药厂,钟表元件厂和人民电器厂,还有岐山村里的宽紧带厂。义利洋行在愚园路西尽处,从地图上看,就是后来钟表元件厂附近所在的位置。愚园路上开的厂不大,住的老板却不小,大隆机器厂、大中华橡胶厂、永安纺织公司老板和拥有八家大型独资企业的安乐系工商巨子邓仲和都在愚园路上拥有别墅和高级公寓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