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泡桐小院沐春风(中国画) 里弄卫生站 春深犹自不曾知 保护爱情 惊蛰游秘境 宅在家里的日子
第21版:夜光杯 2020-03-17

宅在家里的日子

戴 平

春节前参加一个会议,因赶公交车,不小心撞到路边的柱子上,右肩顿时疼痛难忍。坚持开完会,到附近医院去看急诊。一位年轻医生叫我马上拍片,结论是“右肩肱骨头骨折”。他看了一眼片子,便轻描淡写地说:“去‘支具室’买个吊带,把手臂吊起来。”我问他:“要不要贴膏药?”他摇摇头说:“不用!手臂吊起来就不痛了,一月后再来拍张片子。”看病诊断,不到5分钟。

于是,我就吊着右臂在家中休养了一个多月。正好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出门。对我这个一向喜欢忙碌热闹的人来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清闲。开会、看戏、研讨会、上课、家访等活动都停止了。我宅在家里关心湖北、上海疫情的变化,看书看报看手机,同时,也趁难得的空闲,把欠下来的“文债”还清。

先要还掉欠方亚芬的一笔“债”。年前,看过越剧《早春二月》,一直想写一篇方亚芬饰演三“嫂”(祥林嫂、文嫂、玉卿嫂)的文章,深入研究一下这位当今越剧第一名旦塑造三个苦命女人形象的同与异,如今正好有了充裕的时间。三“嫂”有同,也有异。三“嫂”有三同,即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的底层女性,同为苦命的寡妇,同样被逼死。她们身上都没有传统越剧的满头珠翠和华丽服饰的装扮,是谓同;但是,她们的身世不同,吃苦经历和性情不同,最后,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人世。方亚芬演三“嫂”,显现了一样的悲怆,不一样的情愫。各有其貌,各有个性,各有感人肺腑的代表性唱段,各是各的“这一个”,在越剧史的长廊上留下了几位独特的别具风采的人物形象。此文最后,我重点分析了玉卿嫂死前长达20分钟的112句绝唱。《玉卿嫂》是方亚芬同时获得梅花奖和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榜首的成名之作,编剧、导演、作曲也都因此剧拿过大奖。我请教了徐俊导演和作曲家陈钧,两位大忙人正好也“宅”在家中,给我发来了详细材料,陈钧为这段越剧史上罕见的超长唱腔设计意图写了整整六张纸的总结。方亚芬在一声“老天对我不公啊”的呼喊后,声情并茂地唱出了她悲苦的一生;唱出了她与庆生,由怜生情、由情生爱、由爱生恨的感情历程;唱出了她的寄托,她的憧憬,她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而这一切,即将灰飞烟灭。如泣如诉、淋漓酣畅的演唱,抽丝剥茧地揭示了玉卿嫂的内心世界。这段演唱,已经成为教科书式的典范。

在各位艺术家的帮助下,我用受伤的右手,在电脑前敲打了两整天,写成一篇4000多字的《听方亚芬唱三“嫂”》,送方亚芬和徐俊看。

手头还有两个昆曲改编本需要提意见。因不要限时限刻开座谈会发言,于是我可以从容找出原著来对照比较。著名剧作家王仁杰整理改编的昆曲《窦娥冤》,剧本基本忠实于关汉卿的同名元杂剧剧本,对一些重复的叙述和妇女“三从四德”的说教作了精简,补充了蔡婆婆“探狱”一折。我仔细重读了关汉卿的原作。发现它经过精心整理,还加了画龙点睛的“幕前曲”,无疑值得肯定。另一个本子是唐葆祥先生改编的《铁冠图》。它对原作陈腐的历史观作了改造,已数易其稿,这次的新修改稿又有了提高。忍痛割爱,删除了“别母乱箭”一折,我很赞同;但对“刺虎”一折,我颇为犹豫,最终还是为保留这场戏出了点主意。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时间打发过去了,并不觉得“宅而无味”。

3月初门诊开放。我到华山医院骨科就诊,接待我的是一位姓鲍的中年医生。我给他看了40天前拍的片子,要求再拍一张,看看病情有没有好转。他说:“不必了!你受伤骨折的这个部位不会错位的,再养半个月就可以拿掉吊带。”我一听,高兴地站了起来。他却说:“慢一点。让我再仔细看看你的片子。”他说:“你还有严重的肩周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粘连等骨关节退行性炎症,这些病都要重视。”医生嘱咐我多晒太阳,等骨折好了,两手多做“蚂蚁爬树”、拉吊环等活动,还要吃药、喷药、贴药膏。多亏了两位医生高效的诊治,伤也就这样养好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