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战“疫”玫瑰 (钢笔画) 疫情期间“露一手” 织补 闲话米饭饼 玩了一回直播 往北走,朝南跑
第18版:夜光杯 2020-04-01

织补

张文龙

记得40年前,上海市区的主要街道上都有一两家独特的服务性行业的门店——织补店。门面一般都很小,但颇受尊重,盖因当时这项行业被认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据说,上海的织补师傅的技艺水平在国内也是最高的。破了的高档衣裤,拿到他们店里,经过师傅巧夺天工的织补,原来的洞眼消失了,修旧如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老百姓收入普遍偏低,做一件毛料、丝绸的衣裤都要凭票证或用高价去购买,因此都非常珍惜。一旦磨破了,老百姓喜欢通过织补来弥补衣裤损坏的遗憾,连不少在北京工作的中央高层干部也会把自己穿坏的衣服送到上海来织补。

碰到单色衣裤上的破洞,织补起来相对简单,如果遇到格子和其他图案衣裤上的洞眼,那修补起来就非常麻烦。上海的师傅们一般都会采集衣裤本身的边角料上同样颜色的经线和纬线来完成织补。他们先在准备织补服装的破洞毛茬上,直接观察织物结构,如遇较复杂的花纹,他们会首先给该织物归类,确定它是平纹还是斜纹,是单面还是双面织物结构,最后,再判定它的密度,然后才制定织补方式及操作方法。经过他们的修理,如果你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原先的破洞。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结婚的,婚礼上穿的西服都是拿到淮海路上一家最有名气的服装店制作的。由于疏忽,有一件毛料西装被蛀虫咬了一个不小的洞,穿不出去了,我觉得非常遗憾和可惜。我母亲非常聪明和能干,她知道后,就花了半天时间,帮我用织补的办法补好了这个洞。后来,这件西服我穿了多年,每次穿它时,都会念及慈母的恩情。

现在,衣服破损了,很少有人再会拿去织补。物资的无限丰富,年轻人在穿着上的喜新厌旧和求新求变,都促使织补这个行业走向式微。但是,通过上网得知,这个行业还是存在的,博物馆的藏品、名人的衣服、剧团角儿穿过的戏服等一些有纪念价值的衣物,还是需要织补这个行业提供服务,值得庆幸。

由此,我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衣服破损了,没法修补也就算了,毕竟是身外之物。但亲友之间的关系发生破损,又无法弥合,那就悲哀了!如果有情商高又热心的人能够厘清个中的脉络,在事主间进行和风细雨、有效的斡旋,尽心尽力地去“织补”他们原有的良好关系,那该多好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