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窗台上的君子兰 虹桥荠菜 群居守口  独居守心(中国画) 我们去看海 回望草原 与病毒对抗的日子里,他们从舞台去了流水线
第18版:夜光杯 2020-04-08

与病毒对抗的日子里,他们从舞台去了流水线

谷一飞

已是3月9日凌晨4点。走出位于嘉定的这家口罩工厂车间时,天空的底色正从黝黑转成青亮,进门时的狂风大作也化为了淅沥春雨。

在经历了连续7小时工作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义工分队成员们的行动选择颇为相似——就近找到地方坐下,歇口气,也顺带揉动几乎抬不起来的胳膊、腰和脖子。慢慢褪去的还有耳边挥之不去的机械噪音。

这里距离市区30公里,开车回家得花不少时间。下一刻,一个得到确认的数字瞬间抹去了身体疲惫感——“32000个”。这是属于这个18人团队刚刚交出的口罩产量。更具体点,在他们全力以赴的操持下,6条自动流水线在这个夜晚开足马力。要不是熔喷布库存不够,这个数字还能跳得更高。

义工行动进行了全程网络直播,这相当于邀请了为数众多的网友作为“云监工”在屏前围观。微博评论里有人说,“不在剧场的日子,还是能感受到熟悉的温暖”。

很直白的话,却精准指出了“口罩义工”发起的初心坐标——当生活突然改变模样,走下舞台的这群戏剧人,正尽己所能想再多做一些,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们默默行动的路径,亦如这句箴言所描述。

与病毒对抗的日子里,口罩以及口罩生产者都变得极度紧缺。知乎平台上,专业网友细致解读其中原因,“每台机器的最大功率是一天75000个,大概也就是0.5秒/只的效率下一天的生产量,但这种功率下的工作量极其巨大,目前口罩生产的人员紧缺,根本就无法做到0.5秒/只的生产效率”。

这样的背景下,当一条坐标上海急寻口罩志愿者的微信开始传播,上话人迅即捕捉并扩容为展开“组团”行动的触点。

胡晓辉第一个刷到了这条讯息。几乎没加思索,就联系上发信者并报名。作为上话服化组组长,超过二十年服装制作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专业对口”。

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口罩制作其实很不简单。首次上岗是在2月27日晚上9点,差不多是在一个小时之后胡晓辉有点找到感觉。“准确地说,能跟上机器的节奏了”。这种高密集节奏,抖音视频有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以子弹出膛速度生成口罩”。不仅如此,“全自动线除了更换原料时停一下,基本没有刹车,简单重复操作还要兼顾机器上的线。半自动放口罩片容易卡,人的手势直接决定废料率。”

为胡晓辉的朋友圈点下赞后,上话工会主席姚承颖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事得让更多人一起来做”。很快,从上话领导到工会委员,都因为一份志愿者招募实施计划忙碌起来。第一时间把3月8日团队前往的日子定下之后,姚承颖还觉得不够踏实,“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服装制作经验,万一做不好就给工厂添乱了”。

好在3月1日这天晚上为数不多的“散客”名额被秒到了。几乎以“在线等”的速度,一个包括了剧场管理、舞台监督、服化设计、演员以及“上话家属”的五人先遣小队集结完毕。那一夜加上凌晨,一老搭四新的组合加上其他志愿者这十余人,除了完成42000个口罩,还为上话后续团队顺利上工做足了准备。

1张A4纸,6条事项。从“穿着轻便衣裤可减轻身体负担”,到“佩戴一般防护口罩即可”……在反复回想了整个生产流程后,能想到的角角落落被尽数写入了这张“义工队通知”。但义工名额会如此抢手,却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整个上话共有近百人报名。严格对照“身强力壮”“心灵手巧”以及“很能熬夜”这三条“标配”,其中的20多人被劝下了。目前,这份名单上依然还留有70多人。

为此“不服不忿”的人多了去了。63岁的舞美退休老员工陈龙清,就对着标准一条条掰扯“自己差在哪里”。最后还是上话领导出面,才算是暂时安抚住了。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做点什么。3月8日临出发前,陈龙清买了一堆吃食托人带到工厂。龙叔特别嘱咐,这顿夜点心必须由他请,就为给大家补补力气。

随后发生的这个细节,让团队很多人重温了久违的剧场仪式感:唯一的休息点安排在凌晨12点过后。当舞台监督来告知“放饭了”,大家极默契地分批次进行补给。15分钟后,又都不等“开工”令下,已高速度回到生产线旁。个中要素,如同对于平日里装台、卸景、拆台的过程进行了复刻一般。只不过,这次不仅地点特殊,目标更不同寻常——“人歇机不歇,机器不停转”。

这场接力还在向前传递——3月28日凌晨5点,一段满溢着自豪的文字留在了朋友圈,“3月1日至今,已有4支上话义工队去口罩厂了,每一次都在刷新纪录(合计产量160100个)。2020年3月的妇女节、植树节、世界戏剧日,我们都在流水线”。

上话官微评论区,有人为这些跨界义工点赞:“会不会有这份幸运戴到这爱心口罩呢?”“谢谢你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