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你我共筑“永久性安全堡垒” 软硬齐抓“两条腿走路”培养人才 完善老百姓“看不见”的公卫体系 2025: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国际一流
第3版:上海发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若干意见 2020-04-08

软硬齐抓“两条腿走路”培养人才 完善老百姓“看不见”的公卫体系

为全面提升上海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牢牢守住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底线,上海昨天下午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今天上午举行的市政府发布会上,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学防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是整个城市应急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海未来要强化各级疾控中心的硬件建设,鼓励上海医学院校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此外,在相关人员职业发展的途径、职业结构、薪酬体系等方面,也要加大投入,稳定这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队伍,使整个城市在应对能力上有所提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硬件设施升级后,软件建设也要跟上。“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上海优质卫生和教育资源,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学科融合的人才,让他们成为适应全领域、具备多种岗位胜任力的公共卫生精英。”

科学防控对科技储备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邬惊雷说,未来上海将择优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预防与医疗救治相结合,夯实“网底”建设

吴凡指出,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就是要强化以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为骨干的纵向网络,以及以各级各类的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横向网络的建设。在这张网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网底”。持续夯实网底建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的网络才比较健全。根据要求,上海将完善检测哨点布局,在全市已有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承担起对发热患者的筛查、登记、转诊、跟踪等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对于老百姓来说,上海的体系虽然“看不见”,但其实就在每个人身边。“这个体系,就在基层、在综合性医院,你如果拿放大镜看,就看清楚了。”上海通过发热门诊及时发现新冠疑似患者,监测预警机制行之有效。但体系也不是完美的,每次传染病的发生肯定也会带来教训,这为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改进提供更多参考。

前期经验助力建立最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张文宏表示,上海在新冠肺炎的防控中,汇聚强大医疗资源,集中隔离和救治确诊患者,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救治成果。这些前期经验,也为建立全球公卫体系最健全城市之一积累资本。

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表示,我国从2004年起建立了覆盖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为了及时发现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本市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完善,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研发了公共卫生“智能插件”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已在医疗机构使用。预防最重要的是关口前移,上海已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机制。2016至2019年,本市共发现和处置“苗子事件”6901起,平均每年近2000起。通过这样早期处置,防止“火苗”发展为“火灾”,每年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仅有30起左右。

付晨还说,疾控部门下一步要推进和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建立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建设和完善“苗子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形成与其他公共卫生数据库对接的“苗子事件”数据库,探索“苗子事件”的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此外,上海还将加强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促进医防协同;结合天气和气候数据,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 首席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