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昨晚公布,“5个体系、5个机制、5个能力、5个保障”的内容让人振奋,特别是上海给自己定下的五年目标,更是让不少网友点赞。各界的共识是——公共卫生建设需要人人参与,通过共治共享,共护城市安全。
昨天,上海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并出台《若干意见》。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清楚地表明传染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从未远离人类,尤其是超大城市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中经受住考验、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的不足也有所暴露,需要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全面提升。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一个强健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是一座永久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某种疾病出现临时建设的“板房”。
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场人民战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建设水平,需要广泛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面对疫情,“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成为上海市民防疫的“四大法宝”。今年,上海围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实施《健康上海行动》,推动爱国卫生进村居、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谁能当局外人。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中,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医学专家、专业机构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动员民众参与。
此次疫情阻击战中,权威医学专家积极参与科普,发动老百姓共同参与公共卫生建设。“我曾有一次给初中生做健康讲座,讲的是洗手的问题,现在想想这就是公共卫生。”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首位常驻医生崔松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提高,不是看其在医学上尖端领域的成就,而是看这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建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就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