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炳根
细雨霏霏,绿柳飘飘,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此时的江南大地,除了源源不断应市的韭菜、荠菜、春笋和香椿外,还有一款应景的水中美味,那就是螺蛳了。
我自幼生活在江南小镇,周边乡村河塘、稻田纵横,自然是螺蛳盛集之地。下水摸螺蛳,是自小就会的一门技艺,何况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是平常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小荤”。每逢星期天,学校不上课,就是我和发小们“出征”的时候。我们挽着竹篮,卷起裤管,下到水里去亲近它们。尤其是在一阵春雨后,水中溶氧大增,在水中憋闷了一夜的螺蛳,纷纷集群蠕动,去岸边、池边、田边,爬弋觅食,这正是捕捉它们的窗口期。我们用手去摸,不一会儿,就有半竹篮收获。有时碰到好运,还能顺手捉到一两条不善逃跑的“塘鳢”鱼,那是一种肉嫩味鲜的小鱼,杀净后加之鸡蛋羹上蒸,便是我幼时最解嘴馋的一道美味。
刚摸来的螺蛳,先得洗净外壳,还需要在清水中静养一夜,在水中滴上几滴菜油,让它们吮香后,更使劲吐尽嘴中的泥沙,同时也是灭除蚂蟥的秘诀。螺蛳养净后,在烧前将螺蛳尾剪去,不然无法啜吃。
烹食螺蛳多为酱爆,辅料无需考究,只要葱姜蒜粒,起油锅爆炒即可,放入食盐、料酒、砂糖、酱料、一两只干红辣,螺蛳在锅中“噼里啪啦”地响动,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势,这响声终将牵动食者的每一根食物神经。关键是掌握火候,一般是爆炒片刻,加入清水,烧开后约十多秒钟,即可起锅,撒上胡椒粉,装盆食用。判定是否生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起锅前看一下螺蛳的厣片盖,是否脱落,若无脱落则为过早,若大部分脱落则正好,若过时太久,则螺肉易缩进其壳,造成吮吃费劲。另外,还可清蒸,所有辅料同前法,只是无需酱料,大火烧开后改中火,蒸五六分钟即可,判定生熟方法同前者。
古代文人对食螺多有溢美之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一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可见螺肉受宠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