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人和玄孙(四世孙)的合影
□陈志超
去年橙黄橘绿的时节,笔者回家乡横沙岛走亲访友及采集民情风俗。在村领导指点下,按图索骥,来到横沙乡新永村长寿老人杨士芳的家。老人住在小儿子家一幢新颖的楼房里。其儿媳介绍说婆婆生于1925年,实属长寿之星。望着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我很惊讶,老人虽属鲐背之年,但看上去实际年龄与相貌相差甚远,说她八十多岁差不多。
见到老人的当儿,天空风和日丽,老人在自己的屋里向逗着小玄孙。小玄孙睁大眼睛躺在摇篮里,老太太拿着玩具在她眼前晃来晃去,并坐在旁边左右摇摆,嘴巴里不时哼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看到外婆笑一笑”,逗得小玄孙手舞足蹈咯咯笑。当其儿媳陪我这个陌生人进门时,老太太面带笑容,热情地招呼我坐息(横沙地方语坐坐的意思)。
老人祖籍江苏启东,早先她的祖父母“家产无一担,赤脚上横沙”,定居沙洲后挑泥筑岸,围海造田,所以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横沙人。老夫妻俩从没离开过“老土地”,终身务农,养育五女两子,个个成家立业,也都有了第三代。因老伴患病去世多年,她现在与小儿子、儿媳同住。
儿媳说老人身体比较硬朗,身材挺拔,眼睛不花,除有点耳背外,基本上无顽疾,平常咳嗽感冒等小毛小病,到医院配点药,或用点土方就平安无事了。以笔者的眼光看,鲐背之年的老太太,根本没有老态龙钟之感。
儿媳说老人身体条件好与她终身务农有关。年轻时与老伴农耕劳作挣工分,抚养7个子女,还要赡养丧失劳动力的公公、婆婆。农业劳动方面,粗细重轻的活儿样样拿得起。因身材高挑,体魄壮健,很有点像“女汉子”,所以男子们挑泥筑岸,围海造田的活,她从不落下,“巾帼不让须眉”。几十年的日晒雨淋,风吹雨打,锻炼了老人的意志和身体。有话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也铸就了老人的好身架。因为农民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真正接地气,呼吸着泥土芬芳,如果劳逸适度的话,能不健康长寿吗?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老人也是尽心尽责,直到农村土地流转以后才歇手。十多年前,年事已高的老人不再下田劳动,转而在自留地上精耕细作,家里的菜蔬自给自足外,多余的拿到农贸市场摆地摊,换几个油盐酱醋铜钿。
儿媳说老人很喜欢小孩,年轻时含辛茹苦带大七个子女,子女立业成家后才放手。第三代出生后,她带养过10多个孙字辈,接到自己家里住,或住到儿女家里带。小孩的吃喝拉撒睡,样样亲自而为,儿女们说,母亲喜欢小孩,她感到含饴弄孙很开心,也说带小孩亦可强身健体。有了第四代后,好几个玄孙,她都亲自照料过,看到小玄孙们养得白白胖胖,老人脸上荡漾着温馨感、幸福感。
老人的饮食起居颇有规律,比如晚饭后看会儿电视后睡觉,凌晨听到鸡鸣鸟啼起床,洗漱后在自家场地上走几圈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早先每日三餐由儿媳料理,自从新永村开办了“爱心食堂”后,送餐员免费送餐上门,菜肴方面顿顿新鲜,天天不同,因为饭菜营养可口,老人吃得有滋有味,但她从不越“红线”,坚持吃七八分饱,特地关照送餐员不要送得太多,避免浪费。
儿媳说老人喜欢嘎三胡、轧闹猛,天气晴好暖和的话,经常去左邻右舍串门,不用拐杖,或聊天或打牌,大家把她当“老小孩”逗着乐。老人的7个子女,除大女儿外,都生活在周边村庄,隔三差五经常上门看望,送老人爱吃的爱穿的。逢年过节,儿、孙、玄小字辈们看望她,看到这些“小不点儿”,她就要忆苦思甜,讲从前的贫苦,讲现在的甘甜,幼辈们说这是老太太的传统教育课,百听不厌。
而让老人最开心的是,乡、村的领导经常嘘寒问暖送礼品,对老人心灵的慰藉胜过爹娘亲子女亲。3年前,世界旅游小姐全球冠军走进“长寿之乡”——横沙岛。主办方邀请两位老人作为嘉宾出席,一位百岁老人,另一位九十以上。条件是身体健康气质佳,思路清爽口齿好。乡老龄办选中了百岁老人徐阿美和九十多高龄的杨士芳。在互动环节中,杨老太和旅游小姐们通过翻译,相互交流,配合默契,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回到家里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纷纷向她祝贺,羡慕她见了大世面。老太太高兴地说,活了这把年纪,这样的场面从没经历过,外国小娘(小姑娘)个个养色来、养色来(养色来,横沙地方语,漂亮的意思),客气来、客气来。
今年春节前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横沙乡的各级领导和普通百姓,在防控疫情方面严防死守,保了一方平安。在危难时期,领导们仍把关心关爱老人放到重要位置。在新永村,书记于海泳、村主任陈聪,携带慰问品,多次到杨士芳老人家拜访,关照其儿女精心照顾好老人。疫情期间,老人一直宅居在家,还风趣地对儿、媳说要把“瘟疫”闷死。当下春光无限,老人家宅基地和周边农田里领略桃花红、麦苗青、菜花黄,天气晴好的话,老人常在花儿丛中散步溜达,踏青赏花,心旷神怡。
据她儿媳说,杨士芳老人长寿又健康可能有家族因素。她的父母都是耄耋之年后无疾而终。她的两个姨妈,一个长命百岁,一个活过期颐之年(106岁)。同一个家族中,有这么多人长寿,这在户籍3万多人的横沙岛上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