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看戏 智慧快餐 玩味竹喧居 春鸣不觉晓 贾母的眼镜 蚕的生命 乃珊的笑
第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0-04-19

贾母的眼镜

戴萦袅

《红楼梦》第六十九回,王熙凤将丈夫在外面偷娶的尤二姐骗进荣国府,先带给贾母看。起先,凤姐并不挑明尤二姐是谁,只问贾母:“比我俊不俊?”世故如贾母,已猜出了尤二姐的大致身份,立马进入了相亲模式,上上下下地打量,还特意戴上了眼镜,要查看尤二姐的“肉皮儿”。看了手,丫鬟又揭起尤二姐的裙子,让贾母看脚。贾母面对“尤物“尤二姐,看得仔细而严肃:她是贾府的老祖宗,阅历丰富,正替孙儿相亲,而她鼻梁上的眼镜,也增添了几分审视的味道,再加上她对尤二姐的评价:“更是个齐全孩子”、“好可怜见的”,老到而稳重,竟然有点像皇帝面试官员。

雍正帝对引见的官员,都会认真观察,写下几句白描式的朱批,他曾评价有的“谨慎老成,诚实,可怜见儿的人”,有的“人甚伶透,可怜见儿的”。雍正帝体力透支,视力劳损,常年依赖眼镜。他还让工匠根据采光,选择矫正度数,为每个时辰都打造了专属眼镜,堪称“眼镜十二时辰”。

贾母的眼镜,除了检阅新人,更多是为了娱乐。元宵节,她在大花厅上摆酒,身边就摆着一个眼镜匣子。贾母和亲眷们说笑、看戏,最妙的是,她并没有戴上眼镜,只是不时地拿出来,向戏台上照一回。寥寥数语,背后却藏了许多故事:贾母生长于保龄侯府,又嫁到荣国公府,养尊处优,看戏是稀松平常的事,已经很难带给她惊喜。此刻她享受的,是台上繁花似锦,台下子孙环绕的热闹欢腾。这种氛围,只要感受就好,注目而视,反而容易腻烦。另外,贾母年事已高,追求闲适安乐,所以选择“倚老卖老”,歪在榻上,而非入席正襟危坐。当时的眼镜,佩戴起来,既繁琐又不舒服,贾母不到必要时,不愿意牺牲舒适,换取视力上的便利。

据说,矫正视力的眼镜,可以追溯到13世纪晚期的意大利。1352年,眼镜已经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特雷维索的壁画中,此后更是频频现身,成为了学识的代名词。许多历史人物,分明生活在眼镜诞生前,后人用画作纪念他们,也要在其鼻梁上添上一副铆钉眼镜——两片圆圆的镜片,各自用金属、木头或骨片圈住,上方则用铆钉连结,架在高挺的鼻梁上。这样的眼镜,有滑落损坏的风险:德国弗莱堡的一座老修道院的粪坑中,曾出土了一副铆钉镜框,以及一些残片,看来,前人厕上用功时,发生了一点“意外”。

无独有偶,眼镜传入中国后,也和学究绑定了。《红楼梦》同时代的小说《歧路灯》里,教书先生的脸上拴着眼镜,连学台,也是位挂着眼镜,在轿子里看书的老先生。此时,眼镜的形态已经根据中国人的五官和习惯,作了改进。雍正帝有不少眼镜,是玳瑁的镜圈,牢固的钢镜梁,可以用丝带系在脑后固定,镜梁下还多了“银掐”,想来是银子柔软,可以用来手动调整眼镜在鼻子上的位置。还有一副眼镜,配备了“法条簧”,即镜梁带有发条,便于调节。

贾母不喜读书,但见多识广,也爱总结经验。她看完了戏,又开始批评才子佳人戏里的俗套:那些书香门第、才貌双全的小姐,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满脑子就只剩终身大事,实在太失真。《西厢记》、《牡丹亭》也属于这一范畴,而林黛玉却可以越过夸张的情节,在流水落英间感受文字之美。反观贾母,被有色眼镜限制,与戏里的许多乐趣、养分擦肩而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