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炳生
那年年底,城西供销社传出一个消息:要在中山西路包家桥菜场的东侧开一爿小书店,兼营学生的文具。书店坐南朝北,隔马路百余米处就是松江县第三中学的校门,东北角不远处还有个小学。
这年离我去联丰大队的下伸店还不到一年,突然来了调令,让我去小书店报到,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书店是全民性质的供销社开的,而我是属集体的合作商店的,差一个等级,去书店怎么会轮到我呢。
那几年,城西公社(现在的永丰镇)经常借我去搞创作或演出,我还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过几首小诗,这一点领导上当然知道。据说在讨论去书店人员名单的时候,考虑要一个男的跑外勤,领导上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我:汤炳生喜欢书,让他去弄!于是又在其他门店抽了两位女同志,就我们三人来撑这个书店。
只有一个门面的书店靠西墙,由南往北站着三个书柜,柜台正面临街,右转角后和南面的书库相接,过道就是顾客驻足购物的空间。柜台内,上层是毛主席著作和一些哲学类的书籍,下面一二层都是学生用品。
至今还记得当年一些长篇小说的书名:叶辛与他人合作的《高高的苗岭》、张抗抗的《分界线》、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还有其他作家的《激战无名川》《牛田洋》等等。至于给公社的图书馆和学校送什么书,除了给学校的课外读物外,文学类的书奇缺,我送什么书公社和学校就接受什么书。当年有的大队也有学校,而送书最远的南面已近黄浦江,北边与佘山接壤。送书之前先要和各单位沟通好,然后将书捆绑在专门配给我跑外勤的自行车后面的书包架上,连同发票一家家送过去,当即收现金回来交账。
一次我接到作家周嘉俊的短信,他请我给他留一套柳青再版的《创业史》,我觉得奇怪:周嘉俊在文汇报工作,虽然我在他手里发过两首习作,但从没和他照过面,他怎么知道我在书店?我给他回信:《创业史》还没到,如来的话一定给他留一套。事后我知道是城西公社文化站的宛世照告诉周嘉俊我已调书店工作。那时全国书荒,读者精神饥渴已久,不管什么新书上架,上海的新华书店就会排起长队,能“抢”到手就是你的运气,难怪如周嘉俊这样的作家,要一套心仪的书也这么犯难。盼望了许久,《创业史》终于来了,不过书店只分配到三套。我给了公社和学校各一套,留给周嘉俊的那一套我抓紧时间先饱眼福,等看得差不多了才给他写信。那天他正在松江,顺道来将书取走,临别时还高兴地连声说谢谢。
后来又陆续来了姚雪垠的《李自成》和多年不见的《东周列国》……书是越来越多了,但我虽身处近水楼台,就是买不起想要的书,只能在站柜台的时间里忙中偷闲,抓紧阅读各类小说。也时时会异想天开:要是现在在家里,要是小书店是自己的书房,我准会书卷在手,杜康相陪,让书香和酒香就此沁润人生,那才叫乐,是那种抛却杂念而精神上富有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