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国际力量平衡发生变化  中应有“共创未来”意识
第11版:后疫情时代的世界 2020-07-29

国际力量平衡发生变化 中应有“共创未来”意识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加茂具树

加茂具树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大学院政策·媒体研究科委员,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中国政治与外交、东亚国际关系。

日本对华外交的本质并非竞争,而是继续维护与现有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维持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并通过对话和交流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在日中关系变迁的40年间,日中两国的国内政治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都面临着从分享经济增长果实走向应对经济增长的挑战,都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的安全保障”这一重要问题。

本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力量平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国力得以快速提升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是这一变化的主要推动者。特别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日趋增强。这种力量的变化不仅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与印度洋,亦改变着国际社会整体的治理结构,是导致既有的强领导力相对弱化的因素之一。

中国相继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新安全观等经济和安全保障构想,进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中国不仅是承担维护地区秩序稳定责任的地区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志向也日渐提升。过去,中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将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来”,如今,中国则提出面向世界的“走出去”的发展方向,为全球治理作贡献。

日本与崛起的中国一衣带水。如何与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相处,如何应对国际社会力量对比的变化,将是日本外交的重要课题。

日中关系存在三大问题

后疫情时代将更复杂化

日本基于法治和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实现了战后70年的和平与繁荣。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是继续维护与现有世界格局核心和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与此同时,也要与推动世界力量平衡变化的新旗手中国构筑稳定的双边关系。

众所周知,日本对华外交的传统姿态是在谋求冲突风险最小化的同时维持现状。一方面,日本通过对华援助,助力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日本通过维持日美同盟关系,得以实现“维持现状”的概念。

日本对华外交的本质并非竞争,而是继续维护与现有国际秩序主导者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维持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并通过对话和交流以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我认为,今后日本也将继续坚持这一对华外交方针,与推动世界力量平衡变化的新旗手中国构筑稳定的双边关系。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权力体系(军事力量)、利益体系(经济力量)和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三者构成的。进入本世纪以来,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和作为传统大国的日本之间存在着三大问题,分别体现在上述三体系之中。这三大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则将进一步复杂化。

第一,东海问题。过去的日中关系,两国之间的主要政策课题之一是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开发援助,双边和平是在那个时代发展日中关系的前提。而现在的日中关系,前提是思考“如何构筑和平”,已然发生变化。

第二,两国国民感情有待改善。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识尚未得以改善。其主要原因源于近年由东海和南海争端升级等行动导致的日本国民不安全感上升。

第三,经济关系。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有着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且发展空间巨大,国际社会也欢迎世界第二和第三的这两大经济大国合作。然而,自中美产生贸易摩擦以后,中国与部分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在后疫情时代,裂痕恐怕会进一步加深。对日中经济关系而言,这将成为重大课题。

为了构筑稳定的日中关系,今后双方必须对上述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管理”,防止出现显著恶化。

管理双边关系防止恶化

要创造两国间共同利益

“进行管理,防止出现显著恶化”,这是怎样的概念?

目前日中两国面临若干困难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因此需要在未来的双边关系中创造共同利益。两国更加有共享价值与规范等发展观的必要,并以“共创未来”的意识为基础,建设性地构筑稳定的日中关系。通过对日中之间已有共识的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两国应共同培育“共创未来”的意识。

2018年10月举行的日中首脑会谈,双方确认日本中止对华ODA(指无偿资金援助、技术合作及日元贷款项目)。日本对华ODA步入历史,这意味着日中关系转变为共同应对课题和风险、共享科技的平等合作关系。

在日中关系变迁的40年间,日中两国的国内政治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国都面临着从分享经济增长果实走向应对经济增长的挑战,都面临着如何解决“人的安全保障”这一重要问题。

日中两国要在对等基础上探索新型合作关系,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两国都在思考如何实现“构建高质量社会”这一目标,另外,两国有可能达成“共同应对风险”的合作。但是,对于“高质量”“风险”等概念的界定,日中两国尚未达成共识。为了构筑稳定的日中关系,两国也有必要在对上述概念的理解上谋求达成共识。

日前,中国提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概念。而对于“高质量”的内涵,日中之间是否拥有共同理解呢?

关于“高质量基础设施原则”,日本在2016年的七国集团(G7)伊势志摩峰会上,提出了“为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G7伊势志摩原则”。在2019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大阪峰会上,日本又提出了“关于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G20原则”,并写入了正式文件。

虽然日中两国都使用了“高质量”的表达方式,但我们并不清楚双方对此概念的认识到底有多少共通之处。对中国而言,“高质量”的“质”关注的可能是高效率,但日本或许会把重点放在安心和安全上。

对于如何界定“风险”这个问题,日中两国即使能够达成共识,但两国政府对风险的优先顺序的设定也未必能够做到统一步调。

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又维持了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在近年来通过快速发展,从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两国对“风险”的优先顺序看法必然不尽相同。

此外,关于合作的课题也是如此。目前在创新领域,日中两国企业也有所合作。但在“中美战略性竞争”的时代,日中两国究竟能合作到什么程度还存在疑问。

在数字经济领域,日欧美对中国的监管甚为担忧,日本对是否在该领域加强合作仍存有疑虑。

在实现“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双方需要确定共同目标。“应对疾病、公共卫生”始终是重要的合作领域,但这无法成为两国关系的基轴。

由此可见,上述领域或许会成为日中两国关系发展中新的关键词,但由于双方理解有异,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

对于中国目前尚不够重视、但日本已经充分预见到的课题,日本应该唤起中国的注意并进行合作。作为“问题意识先行者”的日本,如果能够在“共创未来”的日中合作观念下采取措施,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保领域政治基础脆弱

今后仍然有待双方加强

国际社会并不希望日中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恐怕也再没有余力承受不稳定的日中关系。日中两国过去曾经因东海问题而导致双边关系恶化,国际社会视之为影响和平与繁荣的风险因素,日中两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隔7年正式访问北京。以此为契机,日中两国首脑提出将两国关系恢复到正常轨道,以“从竞争到协调”为关键词,将双边关系推向新阶段。这可以理解为对上述经验进行总结的一种决心。

但是,维持稳定的日中关系所必须的安全保障领域的政治基础依然脆弱,今后仍有待加强。

安全保障的政治基础在于向对方正确地传达己方行动的意图,并正确地理解对方行动的环境。国际政治学认为,如果这一基础薄弱,就会导致国家间的误解。这也是导致在军事上“擦枪走火”的主要原因。而两国复杂的历史纠葛,也使得作为传统大国的日本和新兴大国的中国之间更加容易产生误解。

共同作为地区大国的日中两国,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打造安全保障的政治基础,凝聚智慧,竭力避免给对方带来威胁感。为此,日中两国需要共同努力,促进追求“共创未来”的意识。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新民晚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