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二〇二〇,看海上艺术家如何“呈新”
第21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0-07-29
又见江南——

二〇二〇,看海上艺术家如何“呈新”

邱瑞敏《教师肖像》布上油画

徐芒耀《女大学生阿依努尔·艾力》布面油画

俞晓夫《课堂写生示范之一》布面丙烯

殷雄《上海往事——逃往上海》布面油画

黄阿忠《晨》 布面油画

徐增英 《上海-黄浦江码头》布上油彩丙烯拓印

李向阳《非相1913》布面丙烯

杜海军《苏州河畔的阳光》布面油画

刘曼文《荷塘月色》布面油画

朱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布面油画

◆张立行 徐明松

近期,“又见江南——2020海上艺术名家特展”正在苏州美术馆举行。展览聚焦海上油画、版画和水彩的创作生态,其中所反映的丰富面貌和深刻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宏大叙事的羽光片影。

溯源与呈新

江南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祥地,从民国建立新式美术教育始,就一直对欧洲流行的学院派绘画以及各种优秀的现代艺术情有独钟,江南的上海美专、苏州美专、杭州艺专,都曾经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教学重镇。去年的“意象江南”和今年的“又见江南”两大艺术展,前者力图对中国现代绘画在江南的发展历程做一粗略梳理,着重在“溯源”上下功夫,介绍展示了上海美专创办者刘海粟、苏州美专创办者颜文樑、国立杭州艺专创办者林风眠以及吴大羽、任微音、赵无极、吴冠中、丁天缺、苏天赐等前辈的作品,观众得以领略中国现代艺术的独特和不凡,和其延绵至今的巨大影响力。本次“又见江南——2020海上艺术名家特展”的参展作品,依然可见与那些已故美术界前辈千丝万缕的血脉关联,但更多体现出的是只属于这个新的时代的、更为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侧重点在“呈新”。参展艺术家分属不同的代际,但他们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显山露水。正如中国油画史研究学者刘淳先生所言,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活了艺术创作。油画如此,版画、水彩等其他画种也如此。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大多来自上海。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而又背靠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令这些海上艺术家能借助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吐纳世界艺术风云,从而展现出当下海上西画创作多姿多彩的“异花新果”,让人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令人钦佩的是,在互联网与影视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今天,这些海上艺术家仍然坚守着传统造型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借鉴与汲取当代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架上艺术的当代性表达,力求在“呈新”上有更多的突破,焕发出架上艺术的独特魅力。

江南与海派

上海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人文地理的节点上,将上海美术坐实于江南文化视野下的再阐发,别具意义。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作为艺术文化的依托,为上海美术的发展展示了新的空间。

我们曾经在俞晓夫的《我轻轻地敲门》中聆听过历史的回响;在殷雄的《风云儿女》里感受抗战岁月峥嵘的时代脉动;我们也曾经在谭根雄的《解放者》里看见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曙光。今次,他们因“又见江南”之名集结于此。我们曾经在邱瑞敏的《江南情怀》里澄怀味象,他的用色有着江南湿润而鲜明的地域性特质,在充满表现性的笔触中透析出象外之意;我们也曾经在卢治平的《水乡图画展览》中摩挲拓印的肌理和流韵,领略内敛和沉着的文雅气质。江南是一个艺术发生的渊薮。上海是西画东渐、移植中土的发祥地,海上水彩以其独到而坚强的阵容演绎诗性江南的意境,与此同时,海派文化所蕴育的海上油画折射出开放、包容、精致、理性的精神价值,自然成为海上艺术家依托在地文脉的支点。所以,都市题材以及都市意识也必然成为他们着力表现的对象。不一而足,不同世代的艺术家正以作品相互砥砺,汇聚情系江南激越时代的艺术能量。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古往今来的艺术史佐证了这个不二的法则。濯古来新、与时俱进是艺术创新的时代性标示和印记;而生活是艺术之源则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内驱。依托江南文化的广阔腹地,秉承红色文化的强大基因,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从来就是上海美术的发展敢立潮头,奋楫者先的精神写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