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国
学会用支付宝付账后,蛮开心。第一笔交易是在全家便利店买一块黑米糕,2.5元。在菜市场更是如鱼得水,不用零钱找进找出了,很有成就感。
一天,我去菜市场兜了一圈,大概与六七个摊位打了交道,买了一大袋各色蔬菜、荤菜回家。
想用手机了,不在。大概随手放在家里哪个角落了?习惯性地拎起座机就拨,等待铃声响起。不料没响,我有点紧张了:丢在菜场了?头上冒汗了。忽听得话筒里有声响,赶快问:你是某某菜场吗?对方答:是的。你的手机在我这里,快来拿吧!
头脑中“放电影”回溯:刚才买最后一样物品是南北货部的米仁!骑上自行车就走。摊主是一位小伙子,见我去取手机,很负责任地说:“你先用密码把它打开。”我遵命操作,取回手机,千恩万谢。
对现代人来说,手机本身的价值并不高,即使丢了一个也还能承受,不至于悲悲切切。但手机中的信息太多了:通讯录,日程安排,备忘录,短信,微信,支付宝,乘车码,交管12123,随申码……这些可丢不起。
感慨之余,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手机不见,此物而今金不换。汗涌心门,一刻糊涂一刻昏。 刚才买菜?电话接通他正待。大水龙王,摊主原来也姓杨。”
此处不是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而是大水和龙王本是一家子,以表扬这位小哥儿。第二天,我特地把这首词连同一封表扬信送到菜场。小杨表现淡定,管理员却说:“好好收起,年底可评优秀呐!”
又想起前几个月的一件糗事,也是去买菜,经过社区医院时去量量血压。量完血压骑上车到菜场,停车时发现拎包不在车篮里,而手机是在拎包里。掉头回医院,量血压处已不见拎包,周边几位都说没看见,有人提醒可调看录像。找到有关部门,两位工作人员入机房查阅,过了十来分钟给我看一段录像,是有一人拎着我的买菜包从量血压处走出,出了医院大门。我赶紧说:“就是这个包!”他们笑着说:“你再看看拎包的是谁?”
谁?原来恰是我本人!那为什么到了菜场不见拎包?这下完了,手机不见了!垂头丧气走到自己的自行车旁,却发现一个熟悉的包包挂在另一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打开一看,手机正静静地躺着。这下全身舒坦,比中奖还开心。仔细回想,刚才取车时因几辆车挤得紧,我大概随手把拎包放在边上一辆车的车篮里,待把自己的老爷车捣鼓出来,却忘了拎包了……
刚年过七旬,手机已历险两回。女儿特意缝制皮吊袋一只,让我挂在脖子上。太太更是提醒:关键是不能随手放下,用完后必须物归原处!想起曾看到一份资料,某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者在回答“什么是你最重要的好习惯”时说:“幼儿园里养成的,在哪里拿了一样东西,用完后一定要放回到原处。”我已经是个老头了,这个“习惯”还能“补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