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瑞
在“灯花”栏目读到《步道和盲道》一文,读了很有感触,谈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盲道就是方便盲人行走的专用道,通常设置在人行道的中间,用黄色地砖加以区别。盲道的出现是一种文明标志,体现了全社会对盲人群体的尊重与关爱。最早创造这种“触感铺路砖”的是一位日本发明家。上世纪80年代我在市民政局工作,知道北京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试点盲道的城市。上海的盲道起始于90年代,南京路作为样板先铺设,后来进展很快,只要能铺设盲道的人行道几乎全覆盖了。有了盲道,方便了盲人出行,安全系数也高了。但并非完美无缺,我在盲道上试走过500米,感觉不太好受,有点别脚。想必盲人的脚感和我们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何况他们其他的感觉比起常人来一般要更敏锐一些。
目前的百姓健身步道大多是在老路的基础上搞起来的,尽管没有了盲道的标志,但对盲人来说是一回生、二回熟的事情。我问过一个走步道的盲人,感觉如何?他说很舒服啊。反观盲道,地面的标志线在设计之初,只是从辨别方向出发,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盲人的脚感是否舒适。就这点而言,人性化尚嫌不足。几十年过去了,盲道一直保持原样,没什么变化。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对盲道进行科学评估,看看有哪些细节设计需要改进,可增加中国元素,尽力做到两全其美,更有温度感。
盲人出行除了有盲道和导盲杖,还有当下的导盲犬。有没有更加方便盲人外出的好方式?上述文章引出的话题启发了我。进入新时代,科技突飞猛进,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防碰撞技术已经实际运用了。中国也领先进入了5G时代,我以为智能手机为盲人引路大有希望。比如,能否设计一条人民币上的那种盲文符号,附加在手机上供盲人操作?我想专业人才一定会有更绝的妙招,依靠高科技让盲人重见“光明”,与我们一样并肩漫步街头。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上海把点亮盲人“双眼”作为实事项目来办,我看也具有造福全人类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