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开放之城  共创未来 两会·声音
第5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2021-01-26

两会·声音

市人大代表 吉玉萍

市人大代表 郭康玺

市人大代表 张立新

市政协委员 池学聪

市政协委员沈莹

市政协委员黄罗维

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近年来中央重点推进的三项改革之一,对保障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活力,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合理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条件,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范围和数量,尤其对开发边界以内和跨开发边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并明确入市的土地用途。同时,优先推进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土地高质量利用。出台市级层面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措施。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纳入全市统一的土地供应体系。

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

去年底,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上海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国有产权交易、药品集中采购、碳排放交易等11类公共资源交易就此进入“一网通办”时代。接下来,加快实现公共资源平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是关键,特别要尽快满足当前疫情对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的迫切需求。

建议加快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全面推进在线投标、开标,积极推广远程异地评标,改进投标担保方式。比如,探索移动数字证书的新模式,运用手机扫码技术实现免插介质完成数字证书网上申请、网上下载、在线身份认证等;实现远程投标,远程开标,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场景式的线上虚拟大厅,让投标单位“身临其境”感受线上全程开标;应用“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创新公共资源交易中涉及资金的方案,探索采用投标电子保函。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到城市管理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建议通过“城市大脑”的更新迭代、动态全流程管理,提高执法的效率和水平。比如,在浦东城管执法综合信息平台,有一个智能应用场景系统,可以对街面秩序、渣土管理等实时监管,未来应该有更多类似的应用落地,让数据真正实用。要实现数据实用、管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实现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采集的实时、动态、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整合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

规范分公司注册预防纠纷

我国现行《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分公司设立登记时必须提交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但基本上,所有公司都会在公司章程里写明,公司经营决策、投资需经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目前,相关部门受理分公司登记时,也会要求提供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只有极个别地区未作此要求,仅凭加盖公司印章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即可完成设立登记。这种个别现象存在资产被转移风险,最终引发社会纠纷。

建议进一步完善关于分公司设立的法律法规,将“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书”作为分公司注册登记的必要文件,为规范分公司设立提供法律支撑;全面核查已注册分公司,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书,否则一律予以注销。

推进艺术教育入校园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对学习者的心灵滋养,而不是单一性的技能化教育。

建议学校可以和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合作,选取有丰富经验、有可保障师资、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艺术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等多元合作方式,为学校搭建切实可用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特色共同开发学生的实践和展示平台,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和特点,找到自己的出彩点,脱离单一的流水线教育模式,真正达到提高综合美育能力的目的。

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有“温度”

城市数字化转型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人的要素最为关键。城市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数字也一定要有温度,更多体现对人的关怀。

建议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掌握数字运用技巧,特别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老人等,不能让他们被数字化转型边缘化,要更多地考虑他们的需求,方便他们的使用。同时,对于个人信息使用标准进行界定,严格规范使用,在数字化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对于市民的隐私也要加强保护,不要让他们成为“不设防的人”。第三,还要提升对平台的监管力度,防止过度采集个人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监管。

本报记者 杨洁 叶薇 宋宁华 江跃中 方翔 潘高峰 整理 本报记者 刘歆 张龙 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