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高中毕业旅行重回党的诞生地 50年后二次创作“中共一大会址” 读读老一辈院士的入党志愿书
第2版:要闻 2021-06-20

50年后二次创作“中共一大会址”

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作品

赵子平捐赠的剪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构图不用画稿,剪纸全凭想象,还能“一剪双图”,一剪就是60年。79岁的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剪纸工艺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近日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了剪纸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这是他时隔50年第二次创作“中共一大会址”。

二次创作有质的飞跃

50年前,赵子平创作的剪纸图上,表现的是许多来自亚非拉的朋友参观一大会址,没有其他景物的衬托。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有着21年党龄的他,在多次参观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后,有了很大的创作冲动和热情。

这次新创作的剪纸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实际由两幅同样大小的作品组成,一大会址前松柏常青、游客络绎不绝,南湖红船边,杨柳依依、荷花荡漾,充满意境。两幅作品上的党徽互相呼应,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每一次参观一大会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我要用剪纸的形式把党歌颂好。和50年前相比,这幅作品有了质的飞跃:一方面是技艺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一辈子也离不开剪刀

赵子平介绍,剪纸就是逆向思维,需要通过借鉴舞蹈、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内心的情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红色题材,要赋于真实的感情,在忠于真实的基础上,把各种元素巧妙结合起来,营造出意境。剪的时候需要聚精会神,“为了让线条更流畅,有时候需要咬着牙剪,好像在做气功。”他强调,海派剪纸不是绘画,必须用剪刀凭自己想象一气呵成,把想象的东西变现实。必须要有夸张、变形,有寓意,再加上赋予自己的感情,才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富有艺术气息。

赵子平的手上长了老茧,但他一直放不下剪刀。他说:“我很幸运,一辈子只做剪纸一件事。”1962年,他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海派剪纸,师从著名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王子淦先生。他特别能吃苦,一坐就是整整一天,用报纸练习,一天下来旁边的纸篓全都满了,每天都不停地琢磨。赵子平说,一幅好的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须要不停地完善。有时自己晚上睡觉时突然想到一个好构思,会马上爬起来记下来。

他自幼热爱书法,苦练打下基础。凭着长期积累的美术造型功底、艺术修养和极丰富的想象力,赵子平构图布局不用画稿,剪纸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特别擅长即兴表演和现场命题表演。他还发明了一刀剪出阴阳两幅图案,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金银大奖。

只想在国内做剪纸

他告诉记者,以前也有人让他去国外,但他只想在国内做剪纸,“我觉得这个很有趣,我要走自己的路,我的母亲(祖国)在这,我总要跟着她。是党培养了我,我要听党的话,做非遗的传承人,为人民服务一辈子。”赵子平曾先后出访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讲课、展览、表演;为非洲难民、世界儿童基金会、希望小学等义卖捐款;到社区、学校等授课宣传非遗。迄今为止,他已经培养了1000多位学生。

他说,三年是基础,十年是飞跃。培养一个人才是不容易的。他教育学生,学艺要从做人开始,党培养了你,就要有感恩之情。剪纸也是对毅力的考验,当手上起了泡,剪不好想放弃的时候,要战胜自己,继续前进。就像我们党的100年历程一样,虽然有很多周折,但最终还是迎来了胜利。“我做到现在,感到越做越难,但每天都很开心,始终坚持创作。我也总是鼓励学生要不断创新,勇于挑战。”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